看扬州舞台上的婀娜“柳腰”
韦先生的新著,主要内容约为四个方面:关于中国戏曲史的探讨;关于扬州戏曲史的研究;关于扬州昆曲与徽腔的考证;关于戏曲的教育与戏曲的评论。“做戏曲研究的人真的是越来越少,一座城市只一两个人独步前行,的确太寂寞了,因而想以自己的呐喊打破这种寂寞。” 韦先生认为,在电影、电视、网络等多媒体的冲击之下,戏曲的审美趣味与当代人有了明显的距离,但正因为此,民族文化的生存意义就更为重要,如果不刻意保留的话很可能就被淹没,尽管现状不容乐观,但当下对戏曲理论的研究就更显紧迫与重要。 在《将柳腰款摆》一书中,新观点、新成果层出不穷:一直认为只有百年历史的扬剧,经韦先生考证,诞生于清代康、雍年间,至今其实已有300年的历史;《红楼梦》与扬州渊源深厚,但在历史上将《红楼梦》改编成舞台剧的第一人,却是清代扬州人仲振奎;四大徽班进京,扬州籍演员占了绝对比重……在伏案研究的过程中,韦先生的寂寞与兴奋几乎是同步的,他发现,有清一代,扬州是名副其实的南方戏剧中心,“北有北京,南有扬州!”这是韦先生的论断。 “北京,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宫廷所在,各地戏曲荟萃于此造就了她的中心地位。而扬州,作为当时中国南方的经济中心,在扬经商的徽商、晋商、陕商等群体把家乡的徽腔、梆子、秦腔、昆剧等各地戏剧带到扬州,促成了扬州形成‘南北戏剧汇一地’的盛况。扬州在戏剧方面的号召力远远超过中国其它地方和城市。当时的南京、苏州、杭州等地,几乎只单一地流行昆曲。”扬州给了南北戏剧在一起碰撞、交流的舞台,所以中国戏剧史上最伟大的事件——四大徽班进京,从扬州出发! 在戏曲理论研究界,清后期的昆曲研究者很少,《将柳腰款摆》一书用大量的篇幅介绍了清后期昆曲在扬州民间顽强生存的鲜为人知的故事。“学术书旨在用史实证明观点。”清后期戏曲一派萧瑟中,柳腰款摆的“扬昆”在我们的眼前鲜亮起来。 在《将柳腰款摆》一书中,韦先生将十篇剧评汇成《台下人独白》一章附后,我认为,这是本书的亮点之一。他写看扬剧《解忧桥》的断想,写看扬剧《春草闯堂》的观后。扬剧《孟丽君》分上下两集演出,主演分别是孙爱民和葛瑞莲,韦先生对当年戏校的这两名学生进行了中肯的点评及寄付希望。“其实,剧评对于戏曲的发展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以京剧为例,20世纪30—60年代是京剧最兴盛的时期,同时也是剧评最兴盛的时期。其间涌现了一大批的剧评家,如齐如山、吴幻荪、景孤血、丁秉鐩。他们大多与当时的名演员过从甚密,是他们的良师益友。” 如杨明之于昆剧、齐如山之于京剧、蔡萸英之于越剧,戏剧剧评家的卷轴中,我相信,最终会落上“韦明铧之于扬剧”的字样。
![]() (责任编辑:水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