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大事记 扬剧戏评 扬剧戏考网络E文 名家题词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网络E文 >

我和扬剧的故事 之(二)乡间田头

时间:2011-10-13 18:27来源:扬州扬剧论坛 作者:太阳雨(帅军) 点击:




    还是在八十年代。有一个冬日,我的一个好朋友请我到他家看戏;他的爷爷兼外公(他爸爸是入赘的)去世,他妈妈为了表示对老人家的怀念,请了个小戏班子来家里搞了场纪念演出,也就开了我们农村为逝去的亲人唱戏的先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唱戏”一词跟“上宜陵”一词差不多,不怎么好听。
    演出是在房间里进行的,观众也就是他家的亲戚和我们几个邻居、两把二胡,一面板鼓,加上一男一女两个演员,清唱了一出二人版的《王清明招亲》。两个人不停地换着角色,一会儿是公子,一会儿又是老爷。虽然很简单,众人还是看的津津有味,毕竟搭台唱戏玩不起。再说,那时搭台子唱大戏的也不多见了。
    从那以后,但凡老人去世,女儿都要为亡故的父母办一场欢送仪式。剧目大多是《王清明招亲》,《珍珠塔》,《莲花庵》之类的,时间一长,看的我都要吐了,太腻了!到了九十年代初期,生活水平开始向小康过渡了,观众的口味也就重了一些。戏班子置办了一些戏装和道具,粉墨登场了!当天下午依旧是经典保留剧目《王清明招亲》,你爱看不看,反正晚上有大餐。音乐里有了琵琶,扬琴;演员一般也有三五个。但具体要看什么戏,像《秦雪梅吊孝》,《江流认母》,《刘秀下南阳》,《分裙记》等等都可以演,因为还是可以一人多角的。演完了殷丞相,还可以演刘宏嘛。但有的戏不行,像《五子哭坟》,五个人演的了吗?得找两个友情客串的,会不会没关系,只要你上来把他家五个儿子凑齐了就行,这总比拎俩稻草人出来强多了;这一招用在《五女拜寿》里行不通,那里人更多,还得真唱。怎么办呢?这是主家点的戏啊?改不了!导演有才,改剧本,你不是《五女拜寿》吗?国家现在搞计划生育,不让你生那么多,咱们《三女拜寿》;连丫鬟家院都被炒了鱿鱼,金融海啸,老爷子连红烧肉都吃不上了,要你这么多保姆保安干嘛?油烟机脏了让老太婆自己擦。
    在哪儿演呢?看彩演的观众很多,屋子里肯定搁不下,就在房前屋后吧。找块空地,铺张塑料布,挂上床单大小的幕布;“床单”挂哪儿呢?哪儿好挂就挂哪儿。门框子,大树,水泥杆子,甚至鸡窝鸭舍,方便就行。演员就从“床单”后面出场。你可别小看了这一方“床单”,我们老家有个哥哥就是从那后面走出来的,现在经常看见他出现在友好会馆的大舞台上,闪烁着他那炫美的光芒!我要对那些在民间剧团的小年轻们说一句:只要你们肯用功,"床单“后面一样能走出大师!
    一开始没有音响,后来观众越来越多了,没有大喇叭可不行,于是也置办了。可是在平地上唱戏空间太小了,后面的观众看不清,演员也放不开手脚,唱戏的看戏的都希望有个戏台子,可那玩意儿很贵,等有了钱再说吧。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来了,在我读初三那年,邻村放了颗卫星!
    邻村的一位老爷子过大寿兼他孙子结婚,搭了个大戏台子。演员有十二个,乐队六个,戏服都是带褶子的,崭新!唱的是《四姐下凡》,因为他家是办喜事,结尾改成了大团圆。从那以后,乡间田头又开始搭戏台了,更重要的是,唱戏也不光为了欢送先辈跨鹤西游,有条件的人家,过大寿的时候也会来一场正宗的《五女拜寿》,姐妹们分别了那么多年,终于凑齐了 !
    我外婆去世那年,妈妈他们也请了个戏班子,因为条件有限,只能请小班子,也算是对老人的思念吧。九十年代末期,农村的扬剧市场完全“舞台化”了。“床单”也就完成了历史使命,退出了历史舞台,光荣下岗了!进入新世纪后,演员的胸前也开始挂麦克风了,后来也有了字幕屏。
    如今的扬剧市场空前繁荣,不谈国有的剧团;单数民营的知名剧团就有:玉梅,龙川,王俊,唐云,海派,寿清,德才一,德才二等等;更多的是大量的民间班社。所以竞争压力就大了。你得跟人比,跟谁比?竖着比,你跟八几年的二人版《王清明招亲》比吗?那你绝对是金色大厅宋祖英演唱会,你得横着比。市场经济嘛,搞不好就会被淘汰。《三女拜寿》里的三春他爸爸不就是因为股市狂跌,把私家车都卖了吗?害得老太婆每天蹬三轮车接送孙子上幼儿园。
    现在的观众不是上帝,而是丈母娘!你不把你丈母娘伺候舒服了,你们家能和谐吗?搞不好就原始社会了。你得有好的作品呈现给你的“丈母娘”们看,所以你就要在编剧,导演,演员,音乐,音响,舞美上多下功夫。你要是没别人演得好,“丈母娘”们买你的帐吗?他们不给你饭钱了,你拿什么给你儿子买麦当劳?所有的团都在努力,各有千秋,很难分出高低来。
    当然也有不懂得欣赏的“丈母娘”。江都有个财主,他家有事请扬剧团演出,请的是扬州市扬剧团。观众都夸演得好,交口称赞!财主奶奶很得意:你们也不看看我们家请的是什么团!财主发话了:管他妈的是什么团呢?老子只要他来的人多!
    九十年代末期,我又看了两天庄戏。那年暑假,姑姑他们村里为了建设“文化大村”,请民间剧团唱了几天的大戏。我看了两个晚上的《李三娘》,“刘知远”演的相当不丑,唱腔和身段很像罗建华老师,民间剧团还真是卧虎藏龙。那时候我已经成年了,所以也就没有人送瓜子给我吃;虽然戏很精彩,但我总感到有点不自在,好像缺少了点什么?也许就是童年的美好回忆吧!

    下一篇 :我和扬剧的故事 之(三)七彩音像

我和扬剧的故事 之(一)儿时记忆   原文参考:http://www.yangju.cn/article/xmwj/2011/1012/16377.html

我和扬剧的故事 之(二)乡间田头  原文参考:http://www.yangju.cn/article/xmwj/2011/1013/16386.html
 

详细出处请参考:http://bbs.yangju.cn/thread-10447-1-1.html


(责任编辑:水易)
顶一下
(15)
93.8%
踩一下
(1)
6.2%
------分隔线----------------------------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新闻和文献为网络转载,若未注明版权之处或原作者,请及时联系本站添加版权或删除文章。
最新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