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朵花是《珍珠塔》中方卿的姑妈,她的父亲是宰相,哥哥是天官,丈夫是御史,宰相的女儿,天宫的妹妹,御史的夫人,三道光环照耀下的方朵花,可畏是珠光宝气,不可一世。 民间戏说她是癞里头,来尿精,八张嘴外带好吃懒做,这是由于多少年来人们了解她后,对...
摘要 :我出生于梨园世家,从 9岁随母学艺至今已有五十多个春秋。如果说省扬剧团是我学习的起点,省戏校就是我学习的摇篮。正是因为省戏校五年正规训练的坚实基础,让我对戏曲有了更深厚的感情,并且认定戏曲艺术、扬剧事业是我毕生的追求。16年的舞台演出,...
扬剧折子戏 《 瞎子算命 》 是我的恩师 、 扬剧名丑陈立祥先生的代表作 。 扬剧早期的传统剧目,因为独具的艺术特色而葆有顽强的艺术生命力;陈老因为他的独到的艺术表现,使这出戏和他的名字联系在一起 。 建国后,陈老亲自参与了对这出戏的去芜存菁的整理...
扬剧《断太后》是传统大戏《狸猫换太子》中的一折,也是这个宫廷传奇剧走向喜剧性结局的转折点,它在各剧种同一剧目中脱颖而出、别具一格,以至成为扬剧高派经典剧目之 。除了在刻画李后、包公形象上更为细腻、细节设计更显丰满外,还在于它充分发挥扬剧丑角...
1970年岁末,我出生在扬剧的发源地江苏省扬州市的一个梨园之家,我的父母不仅是生活中的夫妻,也是扬剧舞台上的黄金搭档。当时正处文革中期,新中国的上空乌云密布,遮掩了欢声,罩盖了笑语,苍茫的人海,怨声载道、民不聊生,扬剧艺术也在风雨中飘摇,在动...
扬州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有着其独特的地位,扬剧是在花鼓戏、苏北香火戏的基础上,吸收扬州清曲、民歌小调发展而成,20世纪30年代两者在上海逐渐合并演出,以“小开口”为主,称为“维扬戏”,1950年正式定名为“扬剧”。扬剧在20世纪有两次兴盛,一次是30、40...
在人们通常的思维中,地方戏曲的观众面往往比较窄,老戏迷、老脸色多,身份多为市井百姓、工人、农民。然而,随着戏曲工作者多年孜孜不倦的努力创新。无论是舞台样式的创新,还是文学、音乐、美术等等的创新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使观众群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如果我们着意关注一下戏曲声腔的发展史,就会发现中国戏曲的声腔经历了由曲牌体、联套体到板腔体的三个重要发展阶段。这三个阶段就像三级台阶,一步一步由低向高发展,显示出了戏曲由幼年、青年逐步走向成熟的历史轨迹,直到现在中国戏曲还没有什么腔体超过...
若干年来,扬州民间有许多口头俗语,语言既生动、活泼,又诙谐、有趣,笔者采一束,以飨读者。 1.吃了五谷想六谷贪心不足,欲壑难填。 2.三天吃六顿,发穷欢意谓苦中作乐。 3.又是龙灯又是会,又是老妈妈过八十岁接二连三地办事,忙得不可开交。 4.晚上脱了...
从市区淮海北路出新北门,沿着友谊路、扬菱公路向北行,一直到槐泗桥南首的路东侧,有一个小小的庄子,它就是邗江区城北乡淮南村香火庄(香火村民组)。你可不要小看了这个庄子,在一二百年前的清朝中晚期,扬剧的原始剧种之一的香火戏(又名大开口),就是...
扬州扬剧网 扬剧戏迷网 联合发布 ★ ★ ★ ★ ★ 关于收集抢救扬剧老磁带的通告 一、...
点赞旦角 李政成 浅谈李政成老师的旦行表演艺术 上海阿丁 扬剧表演艺术家李政成老师应...
情真意切悲王后,义字当先 张爱华 写在张爱华老师与上海扬剧戏迷联欢之后 上海阿丁 应...
闲谈:原扬剧镇扬流派.传承.现状 传承 前几天我有一篇文章首发在扬剧网。不是以一个专...
宁可 张卓南:形神兼备的反一号 宁可 张卓南至今都记得,在戏校学戏时,学员们排的《...
2 第三次古琴打谱会,陈重先生介绍埙,左二为戈弘。 2 戈弘在创作中。 舞台上,光线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