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史可法》的一些粗浅的建议
时间:2006-07-07 00:20来源: 作者: 点击:次
因为在扬剧团实习的缘故,《史可法》我加起来看了至少有十来场,看了以后很感动,也很激动。尽管我对扬剧了解得不多,算是站在门外,刚刚能够看见墙内伸出的一支红杏。但凭自己看戏、看剧本的经验,我感觉到这个戏,是对传统扬剧的一个发展、一个突破。昆剧本来也是从民间出来的,为什么最后衰落了,我觉得最大的原因,并不是像很多人讲的,昆腔听不懂,而是因为昆剧形成了自己的模式,结果反而被那种模式胶住了,走不出来,没有发展,自然跟不上时代。解放后昆剧的复兴,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十五贯》等戏对传统昆剧的突破。也许有人说,《史可法》不像扬剧了,那么扬剧应该像什么样?是不是还要永远停留在花鼓戏的阶段?有一位专家说,《史可法》最出采、最受欢迎的一段(拒降),偏偏不像扬剧,而更像是歌剧,我觉得这段也是扬剧,只是采用了一些新的元素,不像传统扬剧了。并不是说就不是扬剧了。因此,我觉得这出戏的意义,并不仅限于这出戏本身。
当然,这出戏毕竟是一个尝试,它也并非一下子就能做到尽善尽美,它也还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很多细节,还可以推敲。我受命整理两份座谈会的记录,专家们对《史》剧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意见,有的,我与他们不谋而合;有的,我可能意识到了,但没抓住,专家们提了出来;还有许多,是我根本没有想到的。当然,也有一些意见,我与他们的看法有些出入,以下就是我自己的一些上不了台面的建议,便是希望《史》剧能够再上一层楼。
一个就是对史可法这个人物的处理,《史》剧中,他即使不能说是高大全,但至少也可以说缺点几乎没有,他身边的人,除了他弟弟最后叛变外,一个个也都很高大。然而,在历史上,并不是如此的,史可法的军事才能、组织才能,都是很值得怀疑的。而且他与当时的很多官僚一样,对清兵还是抱有幻想,把清兵作为恩人,指望他们不挥师南下。实际上,当时南下的清兵总数并不多,明朝部队在数量上是远远超过了清兵,但是明军纪律败坏,战斗力很弱,对老百姓倒很凶狠,史可法甚至认为,官兵甚于强盗(计六奇《明季南略》)。史可法尽管认识到问题的症结,但他没有能力整顿军纪,也没有能力协调四镇,他始终没有能够真正地成为四镇的“督师”,他有时甚至利用四镇的矛盾,来相互牵制四镇,维持一种暂时的平衡。江北的部队,可以说还是一盘散沙。但在《史》剧中,我们看到的史可法却是一个富有韬略的儒将,四镇的将领,也申明大义,最终团结在了他的身边,明朝的部队纪律严明,于是甚至出现了“徐州大捷”。给人感觉,这不像是史可法,而是岳飞,似乎若不是左良玉造反,他可以直捣黄龙,一举恢复中原。但这并不是事实。当然,并不是说不允许虚构,但要看这个虚构是否有助于表现人物。史可法为什么值得尊敬?他值得尊敬的地方,并不是他的才能,不是他的成就,也不是他的事业——他的事业,有抵抗侵略的正义的一面,但也有维持腐朽统治的愚昧的一面——而是他的爱国精神、他的民族气节、他的不屈的意志,这个戏不是要振奋人心——要振奋人心的话,还不如转而去歌颂多尔衮他们——而是要震撼人心。如果适当地写出他的无奈,他的困境,那反而更能衬托出他精神的可贵。现在,在这个戏里头,除了城头拒降一段外,我们很难看到他的精神可贵的地方,更难看出那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当然,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这出戏的教育意义与“商业考虑”——这个词,用的可能不太准确——就是这个戏也要发掘出扬州人的精神,因此,不能写投降、不能写分裂。其实写投降、写分裂,也无损于扬州人的精神。一方面,投降与分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不必要刻意的回避它,回避了,反而不真实;另一方面,这种投降、分裂,并不是全体扬州人的行为,而是个别的软骨头的表现,这从清兵对扬州人的忌恨可以看出来。苹果总要有一两个坏的嘛,个别的行为,非但不会损害整个扬州人精神,反而可以通过他们,使我们看到,毕竟大多数的扬州子弟,还是坚持了自己的立场。写出了史可法处境的艰难,更能表现他的伟大,要不然,给人感觉,他所做的都是他份内应该做的事情,他不这样做,就是失职,就是背叛,这使史可法没有第二种选择。我觉得,我们可以适当地给他第二种可行的选择,而且第二种选择,并不会使人反感,比如说,失望之下,可以选择退出。那么他做出了第一种选择,那就更艰难了,更伟大了。
还有一个是打更。我总结了一下,专家们有如下意见:史夫人怎么对丈夫反不若一个小兵了解?史夫人是一个杰出的女子,她怎么会做出如此违反军令的事情来?更夫不会在一个地方打更,史夫人怎么代替的了他?打错更,是不是值得小题大做地军法从事?军法从事为什么雷声大、雨点小,不了了之?邢夫人怎么能够代替史夫人死?等等,还有一点,是我的看法,就是史可法休息的地方,一个更夫怎么会走进来?但这个情节确实也动人,史夫人的一段唱也很动听,是不是仍然可以保留?我做了如下的设想——不一定好:史可法操劳了一夜,就趴在城墙边睡着了。史夫人送来衣服,这时路过的更夫提醒她,自从史大人守城以来,稍微有一点动静,就会惊醒。史夫人意识到扬州城必破,丈夫必死,有心让丈夫多休息一会儿,更夫体察出她的心意,五更打成四更。史可法醒来后,欲要处置更夫,史夫人求情,史可法还在犹豫,更夫自己反而自尽。(或者史可法终于放过更夫,在炮声中,大家一起迎敌。)当然也可以本来史夫人想打四更,最终,还是忍痛打了五更。
再有,史可成这个人物,我听说有人命令删除这个人物,不是这个人物演得不好,而是这个人物不合时宜。还有专家的意见是,史可成(程)在历史上并没有背叛的行为,因此建议用别的人,比如李栖凤。我觉得史可成这个人物不但要保留,而且要深入地写。不一定要把他写成反面人物,而可以让他的投降行为是情有可原,使他甚至成为现代一部分对史可法守城意义怀疑者的代言人。而且,投降者越是跟史可法关系密切,越能写出史可法的英雄末路,写出史可法的精神。
还有些小问题,我认为只要稍做小的调整就行。比如说,望远镜一段,这是很煽情的地方,但观众偏偏笑了——以至于一位专家以为这段是编剧故意逗乐。其实,观众为什么笑,我觉得问题就出在望远镜上,这是一个洋玩意,直到现在,还是被认为很先进的,更不用说在当时了。但当时,确实有这个东西,李渔的《十二楼》就提到,但名称不是“望远镜”,望远镜这个名称,可能一直到清末才有。那我想,在戏里,是不是可以就叫做“千里镜”?还有挂靴,很出人意料,但有的专家认为太实,不好看。我想是不是可以改为挂图,图中请我们国画院的大师们画上靴子。此外,城破时,高杰与吴将军说,我们保护大人冲出去,史可法也没说什么。这是不是给人一种感觉,史可法逃跑了。因为史可法地位高,所以他的性命就更高贵?史实是史可法自杀未遂,《桃花扇》是史可法意图保卫弘光,我想是不是可以把两者结合起来,城破后,史可法自杀未遂,被众将救下,众将劝说他前往南京,发挥更大的作用。冲出去的时候,史可法的身手很矫健,这可以看出演员的功夫,但在当时的那种情形下,史可法是不是还可以这么矫健呢?
以上是我的一些小的看法,可能很粗浅,不值得一提,但我是真的希望,《史可法》这出戏能精益求精,更加完美。
(责任编辑:水易)
|
------分隔线----------------------------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新闻和文献为网络转载,若未注明版权之处或原作者,请及时联系本站添加版权或删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