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大事记扬剧戏评 扬剧戏考 网络E文 名家题词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扬剧戏评 >

微评 | 小剧场扬剧《千里江山》

时间:2023-04-13 14:45来源:未知 作者:水易 点击:




 

一次美的历程

——观小剧场扬剧《千里江山》
 

       扬剧《千里江山》故事紧凑,意境绵长,主旨高远,用短短一个多小时展现出王希孟对艺术理想的追求,表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风骨与胸怀。

       无论是宋徽宗失去王希孟前后所唱的婉转清曲,还是王希孟本人愿用生命换取精湛画技的壮志豪语,都扣人心弦,令观者思绪瞬间随绕梁之音与掷地之声回到宋朝,那个中国文学与艺术的大盛时代。“小生斗胆,宁取一画,敢舍此身”,是王希孟“吾爱吾师,但更爱艺术”的时代鸿音。

       主演李政成游佳琦师徒二人嗓音清澈悠扬自不必说。功夫在身,怎么演都流畅顺利。精心设计的动作完成稳定,观众无需对舞台表演存有丝毫担忧,只需放松身心欣赏,做一次美的历程即可。

      舞台看似瑰丽繁复,实质却精简又处处点睛。道具的主体是五面纱质屏风和一匹长绸,屏风随演员的操纵变换出不同的空间与物件,先后成为王希孟的画布、宋徽宗的龙椅和书房、蔡京的府邸、被帘子遮挡只能隐约窥见的王希孟卧室以及最终完成的千里江山图,等等。长绸在不同灯光的照射下千变万化,在挥动间如清风拂面,描摹出王希孟清雅脱俗的气质;在群演挥舞间成为大山大川,与剧终完工的千里江山图完美呼应。在灯光框定的长方形演出区域内,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戏曲无处不往、无时不可、无所不至之能事。

——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  周飞

 

 

小剧场扬剧《千里江山》的

留白之美
 

       中国美学中的留白之美在扬剧《千里江山》中运用得恰到好处。美学家宗白华曾言:“中国画最重空白处。空白处并非真空,乃灵气往来生命流动之处。”按照王国维“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的定义,此剧中的留白之美主要体现在人物、情节与舞美三个方面。

       首先,人物命运的凄美想象。宋徽宗知道王希孟对绘画若再痴迷下去,命将不久矣。但是王希孟心意已决,认为“百岁之身,不如一画之存”,剧中的王希孟在完成《千里江山图》之后,最后油尽灯枯,才竭而亡。历史中的王希孟死于宋徽宗之手,舞台上的王希孟死于痴迷绘画,才尽而亡,给观众留下了一段凄美的想象,呈现出虚实相生的人生况味。

       其次,戏曲情节的扑朔迷离。王希孟在宫中的梦中之女名为瑶姬,宋徽宗年轻时也曾梦到瑶姬,瑶姬剧情的穿插,使剧情呈现出扑朔迷离、虚实相应的美感,这瑶姬亦如陆机《文赋》中的灵感一样,“来不可遏,去不可止,藏若景灭,行犹响起”,既开启了剧情的跌但起伏,又营造了舞台的虚实之美。

       最后,舞台艺术的美学设计。舞台布景中通过屏风光影的朦胧阴暗彰显出皇宫的阴暗、帝王的权术、蔡京的心机等,这屏风的腾挪移动,忽而敞开,忽而关闭,将帝王与才子在绘画艺术之间的心灵碰撞、艺术交融隐晦的传达出来;王希孟以长绸扇舞将《千里江山图》的万千意象淋漓精致的挥洒出来,给观众留下了“精骛八极,心游万仞”的神思场面。

       留白是中国美学的精髓,复归“诗乐舞画同源”的审美旨趣,扬剧《千里江山》既彰显了《千里江山图》“可游可居”的绘画境界,又演绎了王希孟绘画天赋的灵感激荡以及艺术使命的生死担当,在青绿山水之间照亮了千年的文脉记忆。

——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  周固成

 

 

小剧场扬剧《千里江山》的

舞台之美
 

 

        除了典雅的文词唱段、奇诡的情节设置,扬剧《千里江山》还从视觉上为观众带来了一场美的享受。剧中道具的使用、舞台的调度、灯光的设置使得舞台美术呈现出三个特点。

      一是自由流畅。舞台上数扇屏风组成了一个多意的形象,通过移位组成了樊楼隔间、皇宫高殿、水榭回廊、画作长纸、朦胧梦境等,舞台调度自由、场景切换流畅。

       二是虚实结合。瑶姬形象借鉴了梅兰芳的《天女散花》,手中的彩绸既是其仙女身份的象征,又能变成连绵起伏的山峦,当屏风将舞台隔成三个表演空间时,一条彩绸串联起三人,象征着三人之间的情感连接。屏风后的剧中人,不仅是舞台的调度人员,更是参与到了舞台呈现中,时而化作樊楼、皇宫的背景人物,时而化为画中之景。

      三是意境相通。整场演出没有用投影形象投射出画作作为背景,而是用屏风和灯光的变换呈现出创作中、梦境中的青绿山水。五颜六色的灯光追随着王希孟的心绪,流光溢彩,变幻莫测,是其心象的视觉化表现,实现了写意精神与舞台环境在内涵上的相通。

——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  郭 婧

 

 

小剧场扬剧《千里江山》的

对称与隐喻之美
 

 

       扬剧《千里江山》处处体现出编剧的对称与隐喻美学。

       全剧以老生和小生为双男主的核心脚色。剧中的宋徽宗与王希孟,是君臣,是师徒,亦是命运的一体两面。两个人的人生轨迹互为镜像:少年王希孟夜夜逐梦神女,甘愿以生命献祭,来追求艺术的灵韵,而年少的徽宗也曾在梦中追逐神女,狂舞于群鹤之中,但他及时地清醒与道别,回归现实,将旧梦封存。王希孟追求极致,敢舍此身的痴狂与宋徽宗黯然退避,甘于平凡的理智体现的正是两个艺术灵魂在直面艺术终极问题时的不同抉择。王希孟正是镜子对面的另一个宋徽宗,他的命运线正是宋徽宗艺术生命的另一种可能。

      剧中的梦里河山,瑶姬神女构成了充满诗意的隐喻,正如宋徽宗的念白所说:“她是屈大夫之山鬼、曹子建之洛神、张僧繇之龙女、李义山之沧海月、元微之巫山云……”王希孟和宋徽宗的梦中幻境正是艺术追求的至高之境——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在超然的忘我中抵达艺术的巅峰。然而精神上绝对的忘我和痴狂也会加速个体生命的燃烧和坠落,艺术的狂舞正是以生命的消耗作为燃料。《千里江山》用梦中神女这个流溢着中国古典情韵的意象构建起的正是让《千里江山图》熠熠生辉的生命之源,即艺术领域中恒久澎湃和灼热的生命激情。

——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  郑世鲜

 

 

小剧场扬剧《千里江山》的

流动之美
 

 

     小剧场扬剧《千里江山》不论是在人物形象、舞美设计还是情感表达、人文内涵方面,都较为准确地把握到了当代观众的审美心理,最为突出的当属该剧的流动之美:

       道具的巧妙调度营造的背景流动之美。几块画有山水画的屏风构成了整个舞台的背景,通过其简单的调度便完成了舞台场次的转换和时空的变换,既避免了复杂和机械的调度对舞台古典诗意圆融美的破坏,又在推拉开合中推动了剧情的铺陈展开,让观众体验到了舞台的流动、自由之美。

      演员的精彩演出呈现的剧情流动之美。整部剧以王希孟与宋徽宗从现实世界到精神世界的探索为核心展开叙述,时而身处现实,时而闯入梦境,时而展开回忆。时空变换,虽层叠交错,观众却毫无茫然之感;看似无序,观众却早已在不经意间入戏。尤其是当王希孟与宋徽宗在梦中赤脚走过大好山河时,自己仿佛也已入梦,跟随其闪转腾挪,踏遍了高山、河流、森林……台上之人似是身边人,似是戏中人,似是画中人,还仿佛他们在与山川、河流、树木对话、互动。

     整部剧最终流淌出精神世界的流动之美。一流的艺术家讲理想,将自己对于世界、社会、人生的思考和评价内置于作品之中。《千里江山》不仅为我们带来了叙事上的感动,更致力于引领我们去探寻精神世界里的不得已和人性必须。“百岁之身,不如一画之存”,王希孟舍弃了自己的生命,才最终完成了这幅“独步千载”的画作,我们能身受其郁郁不得志时的苦闷与失落,亦能同感于其“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执著与不悔,在跟随王希孟与宋徽宗在他们的精神世界中徜徉探寻之后,我们每一个人也须在现实世界中寻求属于自己的答案,是“百岁之身”,或是“一画之存”?

——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  周 宇

 

 

 

小剧场扬剧《千里江山》的

诗画之美
 

 

     汤显祖笔下之杜丽娘“只为痴情慕色,一梦而亡”,然罗周笔下之王希孟同为痴情、同为梦死,只不过杜丽娘所痴为男女情爱,所梦乃是日后与她有姻缘之分的秀才书生,而王希孟所痴为水墨丹青,所梦之瑶姬似人非人,与其说是他画中所痴迷的山精野魅,不如说是他所笃爱不渝的丹青神祇。甚奇者,一代帝王宋徽宗与画师抵足而眠,二人相会瑶姬,共入一梦,情节架构玄之又玄,这番诡谲怪诞,颇具明清传奇的情趣韵味。

      《千里江山》将王希孟的英年早逝释为痴艺而亡,将其对画的痴狂之情作拟人化表达,以“瑶姬”为名,又以山鬼、洛神、龙女、沧海月、巫山云之比构画一仙姿佳人跃然台上,梦中二人跋履山川,当美人挥巾纱漫舞,一幅水色山光宛然在目,当屏风随光影流动,一卷水墨丹青隐然若现,诗与画之美在《千里江山》的戏曲舞台上碰撞绽放,达到了一度案头创作与二度场上创作相得益彰的圆融境界。细观演员的唱念做打与台上的灯光舞美,皆在舍与取、动与静、简与繁、明与暗、浓与淡的鲜明对比中,凸显戏剧张力,彰显诗画之美。

——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  王 鹂

 

 

 

小剧场扬剧《千里江山》的

意境之美
 

 

      扬剧《千里江山》在短短80分钟的时间里呈现了一位意气风发的少年画师王希孟创作《千里江山》的过程。整个舞台设置几块可移动的纱幕,纱幕的移动形成场景的变化,有现实之景也有梦中想象,虚实相生。更为巧妙的是,负责移动纱幕的既是检场也是剧中人,作为王希孟艺术灵魂的具象化表达,他们既以形体演绎水墨丹青,又如无数个王希孟一样以画笔绘山水,实现了传统戏曲与中国画的融合与统一。

       剧作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宋徽宗与王希孟二人的相遇相知,他们是君臣、是师徒,但更是知音。在剧作构筑的梦境之中,王希孟一夜千里,用生命描绘万水千山;宋徽宗入梦,旁观了王希孟的梦,也遥想自己曾经“化鹤而舞”、沉醉丹青的过往,然而作为一国之君终究要回归现实。二人面对瑶姬这一艺术灵感与理想追求的化身,选择不同,最终命运也不同。剧作彰显了王希孟极致的艺术追求,“为了画敢舍此身”“百岁之身,不如一画之存”,也启发观众对于生命、对于艺术的思考。

——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  陈晓宇

 

 

 

小剧场扬剧《千里江山》的

融合之美
 

 

       首部小剧场扬剧《千里江山》取材于宋徽宗与王希孟的传说,以戏曲之艺,摹书画之韵。全剧处处无画,却抒山水旷意;寥寥几出,偏引无限遐思。

       以幕代画,化繁为简。在方寸舞台上,几块水墨的移动透明纱幕来回构筑,一条长绸代替起伏的山峦、卷舒的画轴和梦中的神交,通过戏曲表演的虚拟手法,将《千里江山图》本身的平远之势简化为舞台上流美清雅的布景,在有限的空间里打造出无限的意境。

      以咏代画,化古为今。区别于舞剧《只此青绿》的纯视觉体验,该剧通过双线叙事结构,编织了宋徽宗和王希孟双重梦境,将戏曲表演艺术、传统书画艺术与现代文学艺术三者进行创新性融合;区别于传统的扬剧表达,该剧大胆的融入当下的流行元素,如现代音乐、口语用词、舞美呈现等,都是可圈可点的小剧场剧目实践性探索。

       以影代画,化彼为己。剧中宋徽宗看少年王希孟,忆起曾经的自己;台下观众仿佛置身其中,也不免联想起追梦的初心。有关生命和艺术的思辨,于紧凑的时空交错之中,融通古典美学与现代意识,赋予这部剧更高的共情力和张驰力,也为小剧场戏曲注入更多可感性和可能性。

——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  刘圣伟

 

戏评转载: 江苏网络文艺观察

 

小剧场扬剧《千里江山》观后感
 

 

      唯美,浪漫,空灵,精緻,视觉如诗如画,听觉如歌如吟,感觉如梦如幻,这是我多年看戏少有的别样的审美感受。

三点内涵

         一、讴歌青春。古代青年画家王希孟,以短暂的生命,画出了冠古灼今的名画《千里江山》,攀登上中国青绿山水画之巅峰。他的画为什么好?他为什么能?因为他志存高远,矢志不渝,注重行万里路(生活阅历),读万卷书〈理论修养),潜心思考,加上名师指点,不好才怪,无疑,王希孟青春绽放的绚丽,给年轻人树立了一个标杆,宁鸣而死,不默而生。是流星就要划出弧光,是水珠就要浪尖开花,这对于奋发向上的当代青年是一种激励。

       二、精品如何产生的,大家如何出现的?天赋异禀是基础,更重要是后天努力,要有梦,有目标,还得有追梦的不懈毅力,要倾心把最好的材料,最大的代价融进追求的事业,甚至付出生命。追求极至,不到最好誓不罢休。

       三、师徒要惺惺相惜。宋徽宗与王希孟是一对模范师徒,师傅爱才,惜才,育才,徒弟尊师,重教,传承。对当下师生关系如何和谐相处,会起到示范作用。

三个亮点

       一、梦里奔波是全剧重场戏,编剧浓墨重彩,导演精雕细刻,演员精采演绎,很动人。从一双靴子的漏亱变化,引出了一个梦游的寓言,实在高明。梦游中呈现的舞蹈,画面,再现了王希孟生活阅历,同时看到老师教授的"高远,深远,平远”等画论与生活积累的发酵作用。这里出现的瑶姬,非人非仙,她是宋徽宗与王希梦艺术梦的象征符号,是他们追求极致的动力心原。日有所思,亱有所梦,今亱之梦,应是无数梦的浓缩,是为表现王希孟执着痴迷的成度。亦或是画家生活积累的重现,亦或是画家构思新作的腹稿。

       二、表现画家,却舍弃文房四宝的道具,这是韩导刻意迴避绘画的物理流程,强化特写绘画的心理流程,如同郑板桥画竹心得;“眼中有竹,胸中有竹,笔下有竹"的意境,亦可译成“眼中有山水,胸中有山水,笔下纸上有山水”,这是导演匠心独运的构思。

      三、戏中师徒由生活中师徒扮演,这种角色的重叠,可遇不可求,也是缘分啊,将成为梨园佳话。

       一台演员都很称职,宋徽宗,王希孟更加出色,政成演的赵佶,平易近人又不失皇家尊严,他独具慧眼,有伯乐之才,与王希孟有共同的艺术旨趣,不但关心他的学业,也关心他的健康,师徒如父子,政成塑造了一个多才多艺,有仁爱之心,厚重潇洒的帝王画家形象,政成舞台表演已具大家气度。

       游佳琦的王希孟,青春焕发,在考试落第时有过短暂的失望和抑郁,但有不服输的坚韧,遇到了伯乐,马上振奋起来,拜师后认真学习,潜心思考,尤其他穿行山水间的表现,把青年画家,拥抱大自然的激情,眷恋青山缘水的热情,用唱腔,身段,水袖抒发得淋漓酣畅。最后他在徽宗面前盟誓,不惜燃烧剩余的生命,也要完成师傅的未竟理想。非常感人。游佳琦这几年,多迎挑战,一步一个台阶,不断进步,令人赞叹!

       张卓南的蔡京,戏份不多,但特色鲜明,那阴阳怪气的念白,装腔作势的台步,把一个马屁精,两面三刀的宋室大臣,刻划得入木三分,让我们领略了这个老戏骨的风彩。

       青年演员陈芝越以扎实的基功,用长稠舞扮演瑶姬这个非人非仙的角色,也很亮眼,她步态轻盈,婀娜多姿,长稠纵横抛飞,上下翻卷,似水似风,似云似霞,美不胜收。

——邱龙泉



(责任编辑:水易)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1)
100%
------分隔线----------------------------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新闻和文献为网络转载,若未注明版权之处或原作者,请及时联系本站添加版权或删除文章。
最新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