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大事记扬剧戏评 扬剧戏考 网络E文 名家题词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扬剧戏评 >

扬剧活得好 要靠大家保

时间:2019-07-11 11:31来源:互联网 作者:叶官民 点击:




扬剧活得好  要靠大家保

——与沙官庄先生商榷

 

 

7月5日,扬州发布刊登了沙官庄先生的《扬剧活得长,要靠百姓扛》。沙先生的观点完全正确,笔者完全支持,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百姓为扬剧创作提供了取之不竭的源泉,更为扬剧的生存、发展、弘扬、壮大,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但是,文章称:“环顾四周,观众群体规模日渐萎缩,新戏一时很难为扬剧迷认可,动辄声光电杂陈的豪华舞美使得演出成本居高不下,年轻演员迫于生计很难安心从业,编导演职人员青黄不接是不争的事实。”笔者以为这并非“不争的事实”,它让人如鲠在喉,因此不吐不快。70年砥砺奋进,我们的国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进入新时代,扬剧发展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活下去,而是怎么活得更好,怎么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沙先生似乎是戴着有色眼镜看扬剧发展,其认识还停留在上个世纪。若以此立论,自然南辕北辙。

扬剧观众群体已经萎缩?其实,只要走进扬剧演出的现场(既包括正规剧场,也包括乡间田头的演出)看看,就能得到相反的答案。扬剧演出的阵地正在逐步收复、巩固和拓展。以持续了15年之久的扬州文化惠民品牌--周周看扬剧为例,到目前为止,已先后在仪征、天长、江都等地陆续新开辟了演出阵地;正式注册的扬剧表演团体有近20家,扬剧票友组织活动频繁。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扬州地区每年扬剧演出达数千场;扬州市扬剧研究所坚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李政成、孙爱民、王瑞如、赵紫君、陈俊、张卓南、王海等扬剧表演艺术家与获得国家省级大奖的精品剧目直接走进社区、农村、学校,演出现场出现了越来越多青少年、大学生的身影。值得一提的是,如今扬剧演出已不仅限于传统的长三角地区,而是走向了全国,并走出了国门,在韩国、法国等地都有惊艳的展示。

新戏观众不认可?今年3月,习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联组会时,语重心长地说,“希望大家坚持与时代同步伐。”固然,我们“要再创扬剧辉煌,还得向经典致敬,向历史讨教”,但我们更要“发时代之先声,在时代发展中有所作为。”在这里,我要提一下扬剧的领军人物李政成先生,在他的带领下,扬州市扬剧研究所乃至整个扬剧界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正发生着深刻而可喜的变化,取得越来越多越广泛观众的认可。扬剧研究所坚持“三并举”原则,复排了经典剧目《百岁挂帅》《吴汉三杀》《节义锁》《梁祝》《秦香莲》《红鬃烈马》;新创了历史剧《衣冠风流》《史可法-不破之城》《鉴真》;新创了现代戏《县长与老板》《真假二十四小时》等,都获得了专家、观众的一致认可,取得“金杯”“口碑”的双赢。去年,谢正义书记在观看扬剧《百岁挂帅》后兴奋不已,提笔批示“《百岁挂帅》已演了六十年,昨天在江苏大剧院,仍然是掌声雷动,叫好叫座。

声光电杂陈的豪华舞美使得演出成本居高不下?首先,扬剧的发展不能墨守成规,舞美、声光电已经成为戏剧艺术有机的组成部分,我们提倡“百花齐放”,不能简单地否定舞美、声光电的作用。其次,在扬剧的舞台上,编、导、演始终要重于舞美、声光电,必要的舞美、声光电都是为了更好地为剧目服务,正是因为精妙的剧本、精细的排演、精湛的技艺,才让扬剧艺术永葆青春活力。

年轻演员很难安心从业?目前,扬州市扬剧研究所老中青三代同台、行当齐全,江都、仪征、高邮的扬剧团都引进了新生力量。江苏省演艺集团扬剧团也在扬州文化艺术学校培养了一批学员。裴艳玲先生曾感慨的说:“也许二十年、三十年后,一些地方剧种可能会青黄不接,但扬剧不会,因为你们有一批很优秀的青年演员。”事实正是如此,2018年,首批“扬剧专业本科班”在中国戏曲学院顺利完成学业,他们在三届“江苏戏剧奖·红梅奖”大赛中,获得了6金、4银、6铜的好成绩,游佳琦获得中国戏曲小梅花“十佳”称号,汪媛获得上海白玉兰新人奖,游佳琦、徐梦雪以第二和第三的好成绩荣获长三角地区中青年戏曲演员武艺大赛“十佳选手”称号。游佳琦、徐梦雪、彭楷仪、汪媛、陈芝越、赵倩、张艺瑾们,已经开始担纲主演、挑起扬剧演出的大梁,本月21日,他们主演的扬剧《百岁挂帅》将作为中国戏曲“百戏盛典”开幕式演出。他们代表着扬剧的未来,他们的艺术之路将会越走越宽广,扬剧之路将会越走越宽广。

沙文称:“这种走民间路靠百姓活的扬剧之路,让人看到了扬剧振兴的曙光。”何为曙光,最黑暗时候的第一缕阳光。但现在并非扬剧发展最黑暗的时候,甚至恰恰是扬剧发展最好的时期之一,“曙光”一词很不恰当,甚至会伤害扬剧人的心。扬剧的长久发展,必须依靠国有剧团的引领,民营剧团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诚然,民营剧团的发展,让扬剧的基础更加壮大;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扬州的民营剧团发展还不充分不平衡,需要各级部门的大力扶持和正确引导。赵娜扬剧团7年演出2460多场,每年演出350场,这个数字既让人感佩,也让人心疼,这样频繁的演出场次让演员疲于奔命,试问剧团怎么有时间创作排练,演员怎么有时间休息调整?笔者窃以为这是竭泽而渔,“成为市场的奴隶”,这是对演员艺术生命的摧残,是对艺术的不尊重和不负责任。笔者曾多次近距离地观看民营剧团的演出,也多次与他们的团长、演员交流,客观地说,他们很努力,但大部分演出质量让人不敢恭维,剧目基本靠移植,排练基本靠录像,服装道具基本混搭,剧目选择基本陈旧老套,服务对象基本是红白喜事。全部“回归”这样的演出,请问,习总书记强调的“用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尊自重、自珍自爱,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怎么体现?

“扬剧活得好,要靠大家保。”扬剧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引导,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关心爱护,沙先生文章的字里行间,可见您对扬剧的关注关心,令人感动。我真诚希望沙先生您能到各级扬剧团体去走一走、到所有扬剧演出现场去看一看,与我们从业人员面对面的聊一聊,与扬剧观众朋友们交交心,设身处地了解掌握一下实际情况,与大家群策群力,共同推动扬剧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扬剧活得长 要靠百姓扛

 

 

扬州发布

作者:沙官庄

今天《扬州晚报》陈金龙老先生介绍的《扬州市赵娜扬剧团》,让人读罢五味杂陈,有些话如鲠在喉不吐不快。赵志林、陈文倩夫妇小时习戏,尽管中途离场,但初心难改,2012年又重操旧业,创办了自己的扬剧团。苦心经营几年,生旦净末丑角色一应俱全,吹拉弹拨行行不少,阵容声势蔚为壮观,更难能可贵的是薪火相传,爱女承继父业,乐此不疲,这种走民间路靠百姓活的扬剧之路,让人看到了扬剧振兴的曙光。实践证明,扬剧活得长,要靠百姓扛。

有识之士对本土文化杰出代表扬剧的担忧已有时日,于今尤甚。历史已翻过农耕文明一页,回到过去无疑痴人说梦,现实坚硬的壁垒使得扬剧在艰难突围。改革开放激发了全社会的活力,人们摆脱了贫困的困扰,追求精神生活的多样化自不待说,现代歌舞、通俗歌曲、音乐电视、电影、影视剧等等纷至沓来,这些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使得美好生活有了现实模样。但在本土文化生态中,过去一枝独秀的扬剧在艺术的百花园中已被野蛮生长的现代艺术盖过了头。环顾四周,观众群体规模日渐萎缩,新戏一时很难为扬剧迷认可,动辄声光电杂陈的豪华舞美使得演出成本居高不下,年轻演员迫于生计很难安心从业,编导演职人员青黄不接是不争的事实。

扬剧作为地方艺术瑰宝,国家“非遗”项目,是扬州历史文化荣光的见证,也是扬州人引以为荣的文化名片,更是扬州文化再创辉煌的智力支持和力量源泉。让扬剧活得好、活得长,是扬州人情之所系、责之所在。

向远方出发,看看来时的路。扬剧由香火戏、地方小曲、扬州方言揉合而成,一桌两櫈是它初始的模样,通过寓教于乐的剧本,由演员的歌舞让观众或捧腹大笑、或一掬同情之泪、或义愤填膺、或滋生离愁别绪,不一而足,情感之丰富、精神之享受、闲暇之充实,各美其美。扬剧历史之盛况任何言说都很难逮及。要再创扬剧辉煌,还得向经典致敬,向历史讨教,那就是重回民间。只有民间才是扬剧复兴坚实的支撑,只有百姓才是扬剧生存的衣食父母。赵娜扬剧团7年演出2460多场,足迹遍及城乡,其旺盛的艺术生命力令人叹为观止。

其实,扬剧从来不是高大上的代名词。恰恰相反,它是表达百姓喜怒哀乐的大舞台,历来充满人间生活的烟火气,那种把扬剧硬往高大上扯的作为都是取鱼离水的行径。艺术多样化、选择多元化,并不代表扬剧没有市场。相反,在现代化的今天,更多的人也许想从扬剧中找到乡愁,这难不成不是扬剧突破重围、再回民间、重振旗鼓的最佳契机?

歌诗合为时而作,扬剧理应放下身段再出发,不再迷恋所谓的高大上,不再沉缅昔日的辉煌,不再纠结于田间地头、街巷菜场的演出是否艺术掉价,让百姓接受你、欢迎你、喜爱你,才是你活下去的理由,也是你活得有价值的明证,更是你为扬州文化再创辉煌再立新功的最有效的办法。

 

本文转载于扬州发布 

 

(责任编辑:水易)
顶一下
(6)
85.7%
踩一下
(1)
14.3%
------分隔线----------------------------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新闻和文献为网络转载,若未注明版权之处或原作者,请及时联系本站添加版权或删除文章。
最新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