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大事记扬剧戏评 扬剧戏考 网络E文 名家题词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扬剧戏评 >

扬剧剧目来源

时间:2009-11-11 23:11来源:扬州扬剧网 作者:韦人 点击:




 

剧目的数量与质量,是衡量一个剧种成熟程度和存在价值的标志。如同人之足迹,树之年轮,剧目为剧种留下了发展壮大的历史轨迹。
扬剧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创作和改编过大量剧目。扬剧的传统剧目,是指扬州的乱弹戏、香火戏、花鼓戏、维扬戏的剧目之总和。
扬剧最早的剧目,是扬州乱弹剧目,主要见于《缀白裘》、《扬州画舫录》、《花部农谭》等书。任何剧种,没有属于自己的剧目,就无法生存。但扬剧是从“止于土音乡谈”和只能“取悦于乡人”的草台戏开始的,其剧目“其词直质,虽妇孺亦能解”,被视为粗俗之作,剧本鲜有刻本留传。《缀白裘》是清乾隆间人钱德苍继玩花主人之后,续选当时苏、扬二地演出之戏曲剧目编成的。其中大部分为昆曲,其中一部分是地方戏,也即扬州乱弹曾经演出过的。扬州乱弹究的剧目,开始阶段较为复杂,可能由于初创,只能兼收并蓄,模仿移植。当逐步走向成熟,形成自己的风格之后,对剧目即有所取舍,即使移植某一剧目,亦不至盲目照搬,而是取其情节加以改造,有的仅摘其中一折,改编成独立的小戏。如从《青石山》中撷取《请师·拿妖》两折,改成讽刺短剧《王道士拿妖》;从《钵中莲》中抽出第十四出《补缸》,改编成充满生活情趣的《王大娘补缸》;从昆曲《水浒记》中择出《冥感》一场,改编为《活捉张三郎》等。此类剧目颇多,见之于《缀白裘》三集的有《小妹子》,六集的有《买胭脂》、《花鼓》、《搬场·拐妻》、《瞎子观灯》、《王道士拿妖》、《打面缸》,见之于《燕兰小谱》的有《小寡妇上坟》、《王大娘补缸》,还有《双摇会》、《双背凳》、《王小二过年》等。这些经过长期演出实践筛选下来的剧目,大部分都得到了保存和流传。
关于扬州乱弹演出的剧目,《扬州画舫录》称其“戏文亦间用元人百种”,《花部农谭》说是“花部原本于元剧”,都强调扬州乱弹有用元曲故事编演戏剧的情况。李斗在“用元人百种”之前多了个“间”字,说明扬州乱弹本有自己的剧目,“元人百种”不过间或用之而已。而且即使是“原本于元剧”,应该也是取其骨架,否则不会“妇孺亦能解”。《中国戏曲通史》根据《扬州画舫录》统计了扬州乱弹演出的剧目,根据《花部农谭》统计了当时扬州民间流行的花部剧目,又根据钱德苍《缀白裘》统计了当时流行的梆子腔、乱弹腔、西秦腔等剧目。这些剧目,或者为扬州乱弹上演过,或者与扬州乱弹有着密切关系。我们从其后的扬州香火戏、扬州花鼓戏乃至扬州清曲的相关曲目中,均可看到其间的传承关系,找到扬州乱弹剧目的痕迹。
现列表举例如下:
 

扬州乱弹剧目名
继承后剧目名
有关戏曲
《桃花女》
《桃花女斗周公》
扬州香火戏
《劈山救母》
《沉香救母》《宝莲灯》
扬州香火戏
《清风亭》
《雷打张继宝》
扬州香火戏
《双钉记》
《双钉记》
扬州香火戏
《铁邱坟》
《薛刚反唐》《闹花灯》
扬州香火戏
《赛琵琶》
《赛琵琶》《秦香莲挂帅》
扬州香火戏
《双富贵》
《呆徒富贵》
扬州香火戏
《买胭脂》
《郭华郎买胭脂》
扬州香火戏
《韩湘子》
《九度文公十度妻》
扬州香火戏
《搬场拐妻》
《武大郎追妻》
扬州香火戏
《送昭出塞》
《昭君和番》
扬州香火戏
《探亲相骂》
《乡里亲家母》《城乡亲家》
扬州花鼓戏
《过关》
《姑嫂过关》
扬州花鼓戏
《借妻·回头·月城·堂断》
《张古董借妻》
扬州花鼓戏
《看灯》《闹灯》《瞎混》
《瞎子看灯》
扬州花鼓戏
《打面缸》
《四老爷打面缸》
扬州花鼓戏
《钵中莲·补缸》
《王大娘补缸》
扬州花鼓戏
《上坟》
《小寡妇上坟》
扬州花鼓戏
《水浒记·冥报》
《活捉张三郎》
扬州花鼓戏
《思凡》
《小尼姑下山》
扬州花鼓戏
《花鼓》
《采鼓》《打花鼓》
扬州花鼓戏
《大夫小妻打门吃醋》
《大小老婆争风》
《双背凳》
扬州花鼓戏
扬州清曲
《青石山·请神、斩妖》
《王道士拿妖》
扬州清曲

 
除了扬州乱弹剧目,还有扬州香火戏和扬州花鼓戏剧目。
扬州香火戏是从巫傩活动发展起来的。原始的内坛祈神降福,和外坛的捉鬼驱邪,都有一套歌舞仪式,这些歌唱与舞蹈成为发展戏曲的基础。而歌唱的内容,则是香火戏剧目的首要来源。扬州香火戏所供奉的神祗,除了被称为“化主张公”的玉皇大帝之外,很多是反映农民群众善良心曲与美好愿望的世俗之神。而每位世俗之神,在由人到神的经历中,都有一段委婉动人的故事。因此每当香火们在神坛前,虔诚礼赞某一神祗、吟唱某某忏词时,就等于在演绎一部反映人间悲欢离合的故事。比如在做“都天会”时,必唱《都天忏》,也就是吕岳舍已救人的故事。大意是说:扬州府仪征县,有一书生吕岳,进京赴考,不幸名落孙山。他在归家途中,经过泗洲城,休息于一老树下,朦胧中听见五人(即五位瘟神)正在议论,于何时下手向泗洲城传播瘟疫。吕岳惊醒后,心想既已落第回家,无颜见家乡父老,何不舍此一身,以救泗洲全城百姓。乃趁瘟神不备,夺过葫芦,将瘟药全部吞下,顿时满脸发青,气绝身亡。五瘟神具实回奏玉皇,玉皇对此书生一片赤诚、舍已救人的品质,甚为赞赏,乃封其为“都天昊王”,掌管人间瘟疫之事。所以都天庙中的都天神像,都是青面獠牙,就是原来白面书生吕岳服了瘟药之后的形象。再如渔船帮做“七公会”,供奉耿七公神位,耿七公何许人也?就是渔民耿老七。传说他曾与人间渔霸、水下湖妖,进行过殊死搏斗,以保护一方渔民利益,死后被渔民尊为湖泊之神。所以渔民每年都要以猪头三牲、大香大烛设坛做会,来酬谢这位为渔民利益而死的湖神。
扬州香火戏还有一些专门歌颂人间高尚品质的神忏。如《杨金锁》中被尊称为小杨将军的杨金锁,其实是一位很懂事的农家孩子。他自幼父母双亡,成了孤儿,由其叔父收养。婶母因急于图其家产,屡欲加害金锁,因叔父保护,未能得逞。一次其叔出外经商,婶母欲害金锁,金锁不堪凌辱,逃出家门至父母坟前,冻饿几死。幸而叔父回家,寻金锁不见,婶谎称其逃学未归,叔寻至山上坟前,见金锁奄奄一息,乃抱金锁回到兄家,从此叔侄一起生活,夫妻感情破裂。其婶乃变换手法,假作忏悔,亲自登门认错,愿接叔侄同归。叔坚不允,金锁不忍叔父母长期分居,乃劝叔与婶和好,并愿与叔同去。回家后,其婶一反常态,对金锁关怀备至,并要求全家同去镇江金山寺敬香,以赎前愆。叔本不愿去,金锁觉婶母发此善心,情不可却。谁知船至江心,婶诱金锁出舱,以观焦山景色为名,推其落水,其叔立即下江营救,叔侄相携漂至浅滩。喘息未定,忽狂风骤起,婶母所乘之舟覆没江中,婶大声呼救,金锁顿忘其婶加害之仇,立即重新跳入江中,抢救其婶母,不幸溺死于江中。就这样一个以德报怨的孤儿,由于他的善良品质,被人们奉为神明。除了杨金锁之外,还有一位引出了惊天动地故事的少年,那就是被玉皇大帝封为“三界执符使者”的魏九宏。他是唐朝宰相魏征最小的儿子,被封神时只有九岁。别看他年纪小,香火无论做什么样的会,都要首先供奉这位年轻的“符官”。因为他是天上、人间、地下传达信息之神。有了他,才能将人间的祝愿上奏天庭,也只有他,才能将玉皇旨意传达到人间。所以香火在每一种神会开坛之初,首先要请“符官”,念《符官忏》,而《符官忏》是个枝枝蔓蔓、盘根错节的动人故事。故事内容为:长安久旱无雨,民不聊生,一日街头卖卦先生袁天罡算定五月初二有雨,农夫渔叟奔走相告。此事为专司行雨之龙王得知,认为自己尚未接到行雨玉旨,凡人何能先晓,乃乔装一秀士,去卦棚与袁天罡理论。袁断言五月初二有雨,且知所降雨量,龙王不信,即与之打赌。讵料龙王刚至龙宫,玉旨已至,所言降雨时间、雨量均与卖卦人所述无异。因不服输,到时多降了三尺雨,使长安城乡尽成泽国。百姓怨气冲天,玉皇得知,乃委唐朝宰相魏征为天庭执法使者,于端午节去龙宫斩老龙之首,悬于长安城门,以谢天下。龙王得知,惊慌失措,乃听龟丞相之言,携龙宫珍宝连夜进入唐王宫中,求唐王庇护,若能使魏征端午不出宫门,即可免遭此难。唐王见宝眼开,即亲书赦旨一道,免龙王一死,并立即宣魏征进宫,以对奕为名,拖住魏征,不让出宫门一步。谁知魏征虽身留宫中,真魂已出窍,于端午节正午时斩了老龙之首。龙王不服,鬼魂欲潜入皇宫,责问唐王,魏征早命大将秦叔宝、尉迟恭站立宫门,使龙王不敢入内。老龙乃至阴曹地府告状,告唐王得人珠宝,却不与人消灾,言而无信。阎王命小鬼拘唐王李世民来阴间对证,幸阴间有一判官姓崔,本为魏征之表兄,乃为唐王上下打点,使唐王安然返回阳间。有趣的是,唐王在转回阳世的途中,备受无数孤魂怨鬼的揶揄嘲弄。唐王身无分文,几乎寸步难行,只好请崔判官担保,向奈何桥边孟婆婆借高利贷,打发穷鬼饿鬼,才得以脱身。唐王还阳后,迁怒于魏征,借故将魏征打入天牢。魏有九子,平时养尊处优,趾高气扬,如今魏征获罪,皆面面相觑,束手无策,唯最小的儿子九宏,知此事后,辞学回家,赶赴京城,为父辩罪。唐王见其小小年纪,竟有此孝心,并胆敢上朝面君,乃召见,当面试其天文地理。九宏对答如流,力辩其父替天执法,何罪之有?唐王惊其聪慧过人,乃答应赦魏征之罪,官还原职,但必须上天为龙王讨一赦旨。九宏救父心切,一口答应。出宫之后,方觉受骗,上天无路,入地无门,何能讨得赦旨?正绝望之际,卖卦人袁天罡出现在他的面前,指点他,只要能去龙宫,借一匹龙马,即可上天,并赠以辟海珠一颗,佩在身上,可直入龙宫。这里又交待袁天罡的来历,引出了玉皇四女儿下凡与摆渡青年袁樵结合,生下一子即卖卦人袁天罡。后四女儿被天兵天将押回天庭,天罡即为鬼谷子收留为徒,此即《袁樵摆渡》一剧的由来。再说九宏怀珠入海,请借龙马,谁料龙宫对是否为老龙王讨赦旨,有两派意见:一为现已掌权之小龙王,不愿失去已坐上的宝座,反对借马,并欲加害九宏;一为龙后与公主,支持九宏上天讨赦旨。经过一番较量,终于借得龙马,并夺得神鞭。为交代神鞭的来历,这里又插叙了《秦始皇赶山塞海》的神话。魏九宏执神鞭,骑龙马,终于平步登天。玉皇见其智勇双全,且心地善良,不仅给予赦旨,并封为“三界值符使者”。但神书并未到此结束。唐王经历这一事件之后,为求上苍消灾降福,国泰民安,乃许下三件大愿:一是派高僧去西天取经,二是派人下地府进瓜,三是每年在人间做祭神驱邪大会。于是衍生出《唐僧取经》和《刘全进瓜》的故事。
这些神书,后来成为扬州香火戏剧目的主要来源。香火戏最早的剧目,称之为“唐六本”,就是指以《魏征斩龙》为中心的反映唐代故事的六出戏。
扬州香火戏原来亦巫亦优,为酬神而演戏,因此许多剧目都与神的故事有关。如《刘秀复国走南阳》虽是东汉故事,亦与“二十八宿”神话有关;《韩湘子九度文公十度妻》,与“八仙”神话有关;《关公月下斩貂蝉》,与做“关大王会”有关。直到香火戏逐步摆脱巫优结合的旧传统束缚,成为独立剧种,其剧目来才不受“神忏”的限制,大量汲取民间流传的故事编成戏曲,尤以当时流行的“七字唱”、“鼓儿词”为基础改编的剧目最多。这些唱本多反映民间悲欢离合的故事,且句式为“七字”或“十字”,很适合香火调演唱,只要略加调整,即可成为剧本。如《合同记》、《分裙记》、《花魁记》、《药茶记》、《烧骨记》、《荆钗记》等等所谓“七十二记”,大都来源于这些唱本。
扬州花鼓戏发源于民间歌舞花鼓,在打花鼓的载歌载舞的过程中,产生了带有简单情节的对子戏。即以一生一旦、一丑一旦或一生、一丑、一旦,串成有脚色、有情节的的歌舞剧。如《彩鼓》,旦扮花鼓妇,生扮花鼓汉,丑扮大相公;《种大麦》,旦扮农妇,生扮农夫;《昭君和番》,旦扮王昭君,丑扮奸臣毛延寿;《渔翁捉蚌》,丑扮渔公、渔婆,旦扮蚌精;《老汉推车》,丑扮推车汉,旦扮坐车女;《大头和尚》,丑扮和尚,旦扮村姑;等等。这种打对子节目多了之后,即从集体舞蹈中分裂出来,成为独特风格的花鼓小戏,但仍是以“二小”、“三小”脚色为主的舞蹈性很强的喜剧、闹剧。
扬州花鼓戏在汲取兄弟剧种剧目来充实自己时,也都选择适合自身演出条件的剧目加以改编。直到与扬州清曲结合之后,才使原来的花鼓戏,从音乐、伴奏、剧目、脚色等方面都产生很大变化。不少清曲坐唱的剧目,被搬上舞台,脚色也不限于小生、小丑、小旦,有老生、须生,甚至武生,旦角有花旦、青衣、老旦等。其剧目随之大大丰富,如《上金山》、《断桥会》、《武松杀嫂》、《吕布戏貂婵》、《四老爷打面缸》、《卖油郎独占花魁》等,都是在与扬州清曲结合之后才有的。
维扬戏时期的剧目,出现了巨大的变化。当时的维扬戏班多在上海演出,面对激烈的艺术竞争,原有的剧目已不能适应需要,乃利用上海滩南北剧种汇集的有利条件,大量汲取京剧和各地方剧种的剧目加以改编,使上演剧目剧增。特别是发展了“连台本戏”,一出戏能演十天、二十天,甚至一两个月。如《欧阳德》、《济公传》、《狸猫换太子》、《十把穿金扇》等剧目,就是这一时期产生的。维扬戏移植和改编其他剧种的剧目很方便,只要有几位聪明的编导看过人家演出之后,结合本班演员的实际情况,商量一下,如何改编,即由一人写成“幕表”(演出提纲),挂于后台,然后在演出前向演员“说戏”。演员心领神会,各自琢磨,如何说、如何唱均由演员在台上即兴创作,编导一直在台侧“把场”,随时指挥与调度演出节奏。其中主要的角色,一般都参加编导工作,对剧中人性格、特征以及剧情发展,和对其他配角之间的“对戏”,均有充分准备,在演出中起主导作用。这些担任主要角色的演员,都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虽无固定台词,仍能演得有声有色。有些戏经过多次演出,在实践中不断修改,逐步定型,台词也渐渐固定下来。因此有不少“幕表”,被编导装订成册,成为范本。
维扬戏因不受原来香火戏以神话故事剧为主、花鼓戏以歌舞生活剧为主的限制,广泛吸取,兼容并蓄,因而发展很快。在现存的扬剧传统剧目中,维扬戏时期所产生的剧目,占全部传统剧目百分之七十以上。当然,就其风格而言,却不如香火戏、花鼓戏剧目更具地方特色。崔少华、崔东升、周荣根、姜德余等都是维扬戏著名的编戏能手。虽然由于急编急演,难免粗制滥造,其中也有不少精品,如在建国后产生较大影响的《百岁挂帅》(被京剧移植为《杨门女将》),即从维扬戏幕表戏《十二寡妇征西》改写而成。其他扬剧剧目《挑女婿》、《断土地》、《包公自责》、《真假新郎》等也都来自维扬戏的“幕表”。可惜,这些幕表戏提纲由于未能及时抢救,大部分因老艺人谢世而湮没无闻。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虽曾动员老艺人“翻箱献宝”,收集了一批幕表提纲,可惜由于十年浩劫,几乎丧失殆尽。
建国后的扬剧剧目建设,经过文学工作者的参与,在思想性、艺术性、文学性等方面,都与传统剧目不可同日而语。
扬剧传统剧目的调查统计工作,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其中规模较大的有两次,一是1959年为编写扬剧史,曾邀请沪、苏、皖扬剧界老艺人来扬聚会。在此期间,老艺人们回忆了扬剧在各个时期曾上演过的剧目情况,会后据记录整理归类,刊载于1962年2月出刊之《扬州文艺参考资料•扬州戏曲》第一辑。计有:扬州香火戏70种;扬州花鼓戏78种;维扬戏518种;建国后整理上演的108种:合计为774种。第二次剧目调查为1962年5月,在江苏省扬剧观摩演出大会期间,大会办公室特地印制了剧目调查表格,发给与会的扬剧艺人填写,对扬剧传统剧目全面登记。最后统计有:扬州香火戏内坛47种、外坛36种;扬州花鼓戏44种;扬州清曲改编剧目18种;维扬戏连台本戏118种、单出戏116种;建国后整理上演的134种:共513种。到了六十年代中期,因重重干扰,未能继续进行下去。“文革”结束之后,由于许多资料于十年动乱中散失,给剧目调查工作增加了难度。
笔者从1976年开始,着手查找“文革”中丢失的有关资料,得到许多朋友的帮助。剧作家石来鸿同志特地托人从南京送来他珍藏多年的剧目调查表;扬州图书馆宋敏莉同志向我提供了硕果仅存的《扬州戏曲》,其中扬剧传统剧目目录历历在目。在这两份目录的基础上,我又约请寓居镇江的扬剧老艺人崔东升先生,请他回忆他父亲崔少华和他本人所编导过的剧目。想不到这位年过七旬且重病在身的老艺人,对当年由他父子编导和演出过的剧目记忆犹新,他所提供的许多剧目,为前两次调查中所未录。同时,笔者又清理了所藏香火戏神书、花鼓戏抄本、维扬戏幕表,以及老艺人所提供的剧目故事梗概等有关资料,与以上资料进行核对与补充,共得扬州地方戏曲传统剧目1142种。其中扬州乱弹49种;扬州香火戏214种;扬州花鼓戏89种;维扬戏790种。

(责任编辑:水易)
顶一下
(22)
95.7%
踩一下
(1)
4.3%
------分隔线----------------------------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新闻和文献为网络转载,若未注明版权之处或原作者,请及时联系本站添加版权或删除文章。
最新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