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随朗月高,志与秋霜洁 ——谈“扬剧王子”李政成的艺术贡献 汪人元 被扬剧艺术界圈内外美誉为“扬剧王子”的李政成,端的是俊秀、清朗、挺拔,惹人喜爱。但随着交往你便会发现,更加难得的是,在他那张真诚、谦恭、甚至带有大孩子气的笑脸上,你几乎完全看不到诸如梅花奖、白玉兰奖、文华表演奖、全国劳模、江苏省人大代表、扬州市扬剧团团长、扬州市文化艺术学校校长、扬州文广新局副局长这些众多荣誉、头衔所带来的自傲和困扰的负担,而始终保持着一双期待学习和寻求生长的目光。这样的目光,源自于一位头上顶着“王子”的光环、正值极易轻狂岁月的青年艺术家,是会令人暗暗吃惊的。何以能够如此?如果你能够再作一点深入了解,便终会理解,在那目光的背后,正有着一颗坚定和执着的心。 是的,他是一个有梦想的人,且要心怀着与生命一样长久的梦想:他的心气儿极高,追求自己的艺术能够超越时空;他的心志也净洁,希冀扬剧艺术复兴而超越一己之利。正如他在一首扬剧戏歌《绿杨清声》中所吐露的心声:“我愿是运河岸翠柳萌春,我愿是大江上云帆扬风。千年古城给我神韵,万根劲竹给我精神”,他对扬剧艺术事业的饱涵深情化作了自己诗样的人生,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他的艺术已经形成扬剧艺术新的标竿 李政成从幼年客串扮演《蝶恋花》中少年毛岸英而踏上扬剧舞台以来,历经三十多年的磨砺,已经成长为扬剧艺术的一棵修拔的大树。 在他的艺术生涯中,不乏得天独厚的优势与偶遇。比如,他出身于扬剧艺术世家,天资聪慧,特别是他的母亲李开敏更是一位被业内誉为“扬剧唱腔代表人物”、获得过全国“金唱片奖”的杰出艺术家,家学给了他太好的艺术滋养。再如,入戏校后,他与大部分同学不同,是以武戏开蒙的,而教武戏的恰是些京剧武生高手,为他打下了极为扎实的基本功。其中隗慧虎是当年厉家班的武生,曾向他传授过学艺之道:只要你有天赋,嗓音迟早会唱出来的。可是武功却必须先要一个一个动作地练出来,丝毫马虎不得。此话深深印在了他的脑子里,并且让他练成了扬剧的武状元。又如,后来在中国梅花奖艺术团中偶遇裴艳玲这位京、昆、梆艺术大家,得其认可与赏识、而磕头拜师,技艺大进。 但是,对成就事业起了根本作用的,还是他对艺术的执着追求。比如,在艺术的学习上,不仅在学校里就是一位公认“不会偷懒的学生”,离开学校之后更是从不停止学习的步伐,相反变得更加自主和广泛(如主动追寻向扬剧名家姚恭林、昆曲名家柯军及黄小午、包括向裴艳玲的学艺)。又如,在艺术的实践上,从不放过任何一次演出与排演新戏的机会,即在每一次演出实践中、特别是在难得的新剧目排演的角色创造中,总是去追求收益最大化地体验艺术与技术、艺术与生活、艺术与观众之间的关系,让表演技术纯熟的同时也顿悟戏曲规律,使自己在舞台上迅速成熟起来。再如,他也有过因为武功见长而初进剧团时基本被归入了武行与龙套,长期的文戏排演中根本分不到角色而苦恼不堪,曾外出组建乐团从事流行艺术,然而一旦当扬剧艺术召唤他时便会毅然放弃高收入、终投身于扬剧事业中来。当然也包括他曾经遭受断过两次足大筋、一次腰椎骨折的沉重打击,但也丝毫不能让他中断对艺术事业的追求。 因此可以说,对李政成而言,无论是得天独厚,执着追求,顺利,还是挫折,都会是他的财富,竟然都能转化为艺术成长的积累而从未形成艺术生命中的断缺,这一切都对他的成功构成了重要保证,并建立起了扬剧艺术新的标竿。这基本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是演唱。李政成的演唱已经达到了当今扬剧生行的最高水平。他的嗓音条件好,但演唱更好。他的声音松弛、贯通,气息控制很好,收放自如,颇具张力;他的咬字清晰,字正腔圆;行腔中润腔技巧尤为丰富而细腻,韵味浓厚;表现戏剧情感准确、深入;且体现出较高的艺术品格和鲜明的时代气息,极为不易。为了钻研声腔艺术,他曾收录过数以千计的各地方剧种的经典唱段,反复聆听、揣摩、研习,包括汲取现代声乐的养料。今天,他的演唱终于大大改变了过去扬剧唱腔中女腔优于男腔的基本状况,让人感到扬剧男腔也很美听。不仅同样的唱腔,由他来唱便显得格外地好听,而且也让以生行为主的剧目同样在唱腔上使观众可以获得美的享受,十分地了不起。一曲小小的《板桥道情》,他运用了如歌般的、自如含蓄的气息,及醇和统一的音色,却又调动了戏曲丰富的润腔技术,把它唱得灵动洒脱、清新雅致、韵味无穷,堪称为精品,人听人爱,实乃一般歌唱家所难达到。 第二是表演。他以武戏打底,文戏立身,以扬剧为根基,却又向京、昆、梆、越等多种艺术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表演艺术。我们从他所演出的一些剧目比如《挑滑车》、《打金砖》、《夜奔》、《周瑜归天》、《野猪林》、《单下山》、《女县令》、《狸猫换太子》、《武松杀嫂》、《史可法》、《扫松下书》、《真假二十四小时》、《布嫂》、《县长与老板》、《潼关恨》、《青春树》、《十把穿金扇》、《衣冠风流》、《不破之城》……一大串名单,便可以看出它们所涉及了在古今题材、文武行当、新老剧目、表现风格、艺术手段上的极大丰富性。可以说,丰富的艺术实践、广阔的艺术吸纳、全面的艺术修养,使他对扬剧生行的表演艺术作出了可贵的极大丰富和气质上的提升。 第三是剧目。他在《挑滑车》、《夜奔》、《野猪林》等京、昆外来剧目的移植搬演上,不仅丰富了扬剧的剧目,也为扬剧的武生戏确立起一个新的艺术高度;而在原创剧目如《县长与老板》、《衣冠风流》、《不破之城》等创作中,也成功地塑造了新的戏剧人物,增添了可让扬剧在中国戏剧界占领一席地位、为本剧种争光的剧目积累。李政成在剧目创作上是幸运的,近一、二十年来,于戏曲整体处于困顿的状态下,当地的文化氛围却很好,使他依然保持了较高频率的剧目创造。他深知练功、学戏必须要有长期扎实的模仿与重复,而新剧目创作则完全不同,需要在把握戏曲规律的前提下懂得如何获得创造的自由、并作出独特的贡献。正因此,在《衣冠风流》这部作品中,我们已经可喜地看到,他不仅赋予作品以丰富的表演艺术魅力,更对谢安这样一位既有家国情怀、也有人文个性的独特人物,演出了一个魏晋风流文人的那种博大的洒脱,和高尚的儒雅,成就了自己一个成功的代表作品。 二、他为扬剧艺术复兴开创了新天地 李政成以“扬剧王子”的特殊影响与个人魅力,为复兴扬剧艺术作出了巨大贡献,开创了一番新的天地。 他精心地培育市场,带领全团长期坚持演出,并以优质的演出维系着观众对扬剧艺术的喜爱,追求着扬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方式。他更以扬州友好会馆的定点演出经营(命名为“周周看扬剧”),来形成扬剧演出常态化的社会文化氛围。令他欣慰的是,今天他们的演出中,已经高达30%的观众是黑发的青年! 他热情牵手同业内外,联手于南京、扬州、镇江、上海、安徽的扬剧艺术界的专业与业余、职业与非职业、院团与戏校、院团与观众之间,互通有无、相互关切、共谋发展。 他倾力于基础建设,参与策划与推动了占地宽阔、投资重大的“扬州戏曲园”工程的启动建设,全面展现了集扬剧艺术演出、教学、科研、交流、非遗传承和发展于一体的新格局和新空间,前景何其喜人。 他还尤其在培养接班人上下了极大的功夫。在他的坚定倡导下,近年在戏校招收了40名扬剧学生,他不仅狠抓教学管理、坚持严谨系统的教学规程,而且利用团、校联合的优势,动员最优秀的演员来为学生授课,并从全省范围尊聘最优秀的艺术家来建设学校理想的教学阵容。为了打开学生眼界,他更是从全国京剧、昆剧、秦腔、晋剧等众多剧种中延请诸如裴艳玲、谷好好、齐爱云、武凌云、李鸿良、孔爱萍、龚隐雷、钱振雄等一流的、梅花奖演员来为这批孩子教戏谈艺、开设讲座。也是在他的努力下,又获得了与中国戏曲学院联合办学的机会,已通过考试输入了一批学生进入学院,成为有史以来第一批的扬剧专业大学本科学生。这批新苗成长极快,超出一般省级戏校培养水平,以优异成绩来融入扬剧艺术的未来发展已经指日可待! 当他在倾注心力推动及实施这些工作之时,或是向人忘情倾诉这一切的展开之际,往往也正是他忘记了自己,并且不吝割舍作为一位表演艺术家的艺术生命能量与辉泽之时。然而,这也正是这位“扬剧王子”艺术贡献中何其耀目的一部分。 其实在我看来,树立艺术标竿和复兴扬剧艺术这两部分本来就有着内在的联系,而且还可以做得更为自觉。比如,把作为艺术标竿的成就、一个时期中本剧种最好的艺术,更加理性和自觉地普及为公共财富,这正是每一个剧种发展最快和最佳的方法。它可以避免阶段性的优秀成果流星般的失落,让后来者总是从低起点上仅靠自己的悟性做艰难的艺术攀爬。京剧艺术的蓬勃兴盛,就是因为它从诞生之际就总是不断地让自己的艺术颠峰形成规范、并迅速普及。因此,李政成表演艺术的及时总结、研究,并形成规范与教材,正属必要。 “扬剧王子”李政成,以不断的挑战与超越树立起了新的艺术标竿,又以宽广的胸怀与开阔的视野复兴着扬剧艺术,而贯穿这两者的,恰都是艺术的创新精神。这不免让我想起阿甲先生晚年留下的遗愿:“中国戏曲要发展,不能停留在对前人的模仿,要创造发展。……我的愿望是戏曲要与黑发长青,不能和白头偕老。”中国戏曲是如此,而相对处于生长期的大部分地方戏,包括扬剧更应该是如此。衷心地祝愿在扬剧艺术复兴发展的道路上,“扬剧王子”李政成的艺术光辉更加灿烂、辉煌! (责任编辑:水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