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大事记 扬剧戏评 扬剧戏考网络E文 名家题词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网络E文 >

扬剧曾经火爆时

时间:2006-07-07 23:58来源: 作者: 点击:




扬剧曾经火爆时
    3月份以来,古城“周周看扬剧”活动的火爆场面将我的思绪拉回到20年前扬剧更加火爆的那一幕。
    那是上世纪70年代后期,位于市级文保单位准提寺东侧的“文化会堂”扩建工程竣工后上演了一台传统名剧《秦香莲》,戏是由扬州市扬剧团演出的。当时,“文革”刚结束,传统戏的解禁给文艺舞台增添了一道绚丽色彩。《秦香莲》作为“文革”结束后新排的第一出传统剧,剧团为之进行了倾力打造。除了舞台音响设备、布景、服装、道具等硬件均是新投入、新制作外,角色分配上更是投入了强大的阵容。剧中,秦香莲、公主、陈世美、王丞相、包拯、国太等主角由著名扬剧表演艺术家李开敏汪琴、崔南笙、石玉芳姜峻峰、虞志慧等担纲,可谓群英荟萃,满台生辉。如此演出阵容演绎久违的经典名剧,这对于观众来说好似久旱逢甘霖。要知道,当年这些艺术家在扬剧观众中的影响及其受追捧的程度,比之如今大腕明星一点也不逊色。
    演出红火尚在意料之中,然而场面火爆程度却始料未及。演出海报尚未贴出去,扬剧团将演出《秦香莲》的消息即不胫而走。前来剧场及剧团求购戏票者络绎不绝。既有个人,更有持单位介绍信的集团购票。一时间门庭若市,剧场售票窗口每天都排起了长龙般的队伍。然而,由于每天有限的零售票如杯水车薪,不少戏迷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于是,便出现了以下的“风景”,剧场及剧团的票务成了焦点人物,人到哪儿总有一拨人跟着。而那些盯着求票的人与票务不是熟人、朋友关系,就是经熟人介绍而来,人们以能搞到一两张戏票来显示自己的能耐。本来,一天只演一场,显然无法解决僧多粥少的难题,于是加场,甚至再加座。剧场中间的过道上都摆上了折椅,而两侧过道考虑到安全问题则不设折椅,凡持加座票者一律站着看。即便如此观众也是开心的,能看到戏就好。一些仍买不到票的则寄希望于开演前能等到退票,等退票的人从文化会堂门口向北一直绵延到盐阜路口。但如愿者总是寥寥,因为非特殊情况来不了现场者,通常是不会将好不容易得来的紧俏票轻易出手的。待戏开演了,一些仍未能等到票的铁杆戏迷却也迟迟不回家,索性站在剧场门口听戏。站累了就坐在门口的台阶上听。听到“郎在东来妻在西……”等熟悉的优美唱段时还和着节拍跟着唱,直至散场。一出《秦香莲》在一个场子连演近一个月不衰,不能不说是奇迹。
    耐人寻味的是,在那个计划经济时代,扬剧的演出倒是真实地反映出了市场的需求及演出质量的优劣。而如今,票价动辄上百元一张的五花八门的商业性演出,却无法真实反映市场需求及艺术水准,常常落得场内寥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精品文化,精品剧目,无论是地方的还是外来的,一定会受到大众的欢迎。


(责任编辑:水易)
顶一下
(7)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新闻和文献为网络转载,若未注明版权之处或原作者,请及时联系本站添加版权或删除文章。
最新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