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大事记 扬剧戏评 扬剧戏考网络E文 名家题词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网络E文 >

扬剧有精品

时间:2007-01-14 13:31来源:徐秀芳艺术网 作者:马少波 点击:




 

扬州,从清朝康熙时代就是戏曲萃集的地方。解放十年,扬州的发展,却远远超过了过去的一百五十年。最近,江苏省扬剧团进京演出,本戏和折子戏中都有精彩的,真使人又惊又喜!

……我想专谈谈《百岁挂帅》。

一、《百岁挂帅》像其他杨家将的戏一样,是表现精忠报国的优美传统的,但是作者选取了以佘太君为首的杨家寡妇奋勇卫国的题材,这就更增强了戏剧的深度,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人物都写得很好,性格突出,有气魄。演员都很称职。特别是饰穆桂英的华素琴、饰柴郡主的高秀英和饰郝凤英的任桂香诸同志,不但唱工好,而且善于表现人物细腻的生活感情,生动出色。寿堂一场特别好,表现柴郡主和穆桂英在为杨宗保庆五十的寿堂上,已经听到了杨宗保殉国的噩耗,但为了不使佘太君伤心,未敢直告;当时寿堂之上,充满了吉庆欢乐的气氛,愈吉庆欢乐,就愈加重了悲剧的力量,也就加深了人物心理的挖掘和刻画。灵堂一场的舞台装饰、图案、色彩都很美,和剧情极为协调,只是这场戏的矛盾安排不很恰当。这场戏的矛盾和《穆桂英挂帅》是雷同的,极力渲染杨家对朝廷的怨愤和不满,这在《穆桂英挂帅》中所描写的宋王亲奸佞远贤臣那种情况下,是合理的;但在《百岁挂帅》中,宋王仍将杨家将倚为干城,无故不满则缺乏足够的根据。在这出戏里,宋王重视功臣,亲临吊祭,看来这个皇帝对杨家并不算坏,甚至他把“打龙袍”中的那个贫汉范仲华封为王位,使之厮守君侧,安享尊荣,宋王对他和八贤王言听计从。杨家对这样的皇帝如此怒恨,甚至当他亲临吊祭的时候,佘太君托病不见,这样反而显得有点“婆婆妈妈”,无理取闹。

这场戏的主要矛盾似乎应该放在杨文广从征和杨家“留根”的问题上。杨家将死亡殆尽,只剩下文广一条后根,从佘太君、柴郡主、穆桂英等人的心理看来,在从征和留根的问题上存在矛盾,是异常合理的。通过一番斗争,终于“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这正是更符合生活规律地表现了英雄气概。有的同志认为强调“留根”会损伤了杨家将忠勇形象,是不是有点过虑呢?事实上,像这样的古代人物从生活出发刻画一下她们的心理变化,不但不会是那样,反更会加强生活色彩,突出人物性格的特征。

二、母子比武一场,如果处理得好,不见得就是赘瘤。现在的问题,是在于和“留根”的情节扣得不紧,如果扣紧了,佘太君、柴郡主、穆桂英等人各自有相同的也有不同的想法,在人物的心理变化中安排比武的情节,会平添不少色彩。这场戏不宜用武打的路子,应该武戏文唱,比枪架子,夹唱夹白,着重人物心理和人物关系的描写,就会显得更丰满,更和剧情有机地联系起来。

关于结尾的问题。

《穆桂英挂帅》和《百岁挂帅》都是表现爱国主义的主题,但是两者也互有差异,前者是表现杨家将虽然受尽朝廷冷遇,但边疆告急,仍然奋勇卫国的英雄气概;后者则是表现国难当头,杨家将丈夫死亡殆尽,而妇女奋勇出征的前仆后继的奋斗精神。

这两出戏的主题既然存在着这样的差异,那么,《百岁挂帅》只要前面的戏安排的比较饱满,后面要出征了,满可以收得住,不一定打开,即使打开,也宜小打,不宜大打。现在的结构就很好。如果着重表现佘太君、穆桂英等人的军事才能,和她们在战斗中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取得胜利,当然也是可以的;不过,这方面占的篇幅多了,剧情的重点,势必转移,从结构上说,恐怕是另起炉灶的问题了。因此,我觉得就戏论戏,还是在现有基础上稍加调色为好,不必改动太大,动摇基础。表现佘太君军事才能和政治才能的战斗场面不宜于再发展了,现在有些情节如佘太君释放俘虏等等,就显得“画蛇添足” 。

其次,关于田汉同志建议“牺牲更大一些,就会更显出杨家一门忠烈”的问题,我个人觉得还值得探讨。因为这关系到一个剧的性格和风格的问题,这个戏是根据人民的愿望,从大悲剧发展为大喜剧的结尾,这里面充满着浪漫主义的想象,不可太落实。试想,佘太君百岁挂帅就是历史上、生活里根本不可能有的事。正因为杨家将一门忠烈,人们很希望她们大获全胜,十二寡妇最好一个也不要伤亡(其他将士伤亡当然也是可能的,艺术上不正面表现的例子也很多),伤亡一个都会改变了戏剧的性格,使观众感到遗憾。这和《梁祝》为什么要化蝶、《白蛇传》为什么要倒塔、《闹天宫》为什么要全胜回山,是一样的道理。

谈一点观感,很不成熟,供江苏省扬剧团的同志们参考而已,并借此表示欢迎和敬意。


(责任编辑:水易)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新闻和文献为网络转载,若未注明版权之处或原作者,请及时联系本站添加版权或删除文章。
最新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