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大事记 扬剧戏评 扬剧戏考网络E文 名家题词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网络E文 >

地方戏开拓市场的有效路径

时间:2014-08-05 08:20来源:未知 作者:大可 点击:




 地方戏开拓市场的有效路径

大可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绝大多数艺术活动都变成了商品,没有市场需求,就没有内生动力,此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伴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持续推进,地方戏包括扬剧,都必须走向市场,通俗地讲,就像企业推销自己的产品一样,这个道理谁都懂。问题在于,由农耕社会诞育生长的地方戏,与现代审美潮流难免脱节,如内容陈旧、节奏拖沓、表演单一、方言制约等。作为扬剧艺术工作者,不得不痛苦地承认,观众越来越老化,演出越来越艰难。不必说鲁迅笔下的《社戏》盛况,即使改革开放之初那种一票难求的轰动景象也都成了历史的回忆。

但从另一方面看,地方戏也有着其他艺术品种无法代替的魅力,其乡音乡情扣人心弦,乡风乡俗亲如回家。诚如扬剧迷们说的那样,“宁愿少喝一顿酒,【梳妆台】非听不可;宁愿少吃一碗饭,老扬剧不能不看!”可见地方戏的市场营销,应该说是机遇和挑战并行,优势与困难同在。笔者从事扬剧营销已有6年,关于地方戏如何进行有效的市场开拓,在实践中获得的感知,可给同行提供以下路径。

一.巩固演出阵地,稳定一批戏迷

   企业推销产品都有固定的营销场所,就像格力空调、三星电器委托五星、苏宁等经销店一样,地方戏也是如此。近年来,扬剧以扬州友好会馆为固定演出场所,基本上做到了周周有演出、月月有新戏,

  吸引了数千名铁杆戏迷,乐此不疲。此外,扬州还设立了个园古戏台、东关古渡广场、瘦西湖桂花厅等一批相对稳定的扬剧演出场所,由业余性质的扬剧票友社担任主角,进一步扩大了演出阵地。走进今天的扬州,处处可以听到丝竹悠扬的扬剧旋律,天天可以看到赏心悦目的扬剧剧目,深厚的群众基础有效提升了市场需求。曾有外地游客说过“没有到过瘦西湖,不算到过扬州;没有吃过富春包子,也不算到过扬州;没有听过扬剧,还不算到过扬州”。

  二、实施精品工程,借助政府力量

   今天的文化市场有两种,一种是市民买单,另一种是政府买单。从追求市场利益的角度出发,后一种市场更显得名利双收。当然,天上永远不会掉馅饼,要获得政府的青睐必须拿出过得硬的精品剧目。扬州市扬剧团在这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也获得了引人注目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2002年团创作排练的大型史诗扬剧《史可法》,政府安排观摩场次近百场,并应邀赴北京、河北演出,票房价值可想而知。2008年《县长与老板》在厦门第九届中国戏剧节上获得优秀剧目奖等若干奖项,政府给予了重奖。

   事实上,党委、政府非常需要剧团一些代表正能量的剧目,如果运作得当,既可以规避市场风险,更可以赢得政府投入。

   三、利用电视传媒,扩大艺术影响

电视是目前影响最大的艺术手段,对地方戏而言,在剧场演出只有几百名观众,而在电视上播出则拥有百万乃至千万观众。根据这样的理解,扬州市扬剧团积极推动扬剧“触电”。利用电视传媒有效放大了扬剧的影响力。2001年拍摄了扬剧电视剧《女县令》,2002年在央视戏曲频道播出,其影视蒙太奇手段极大地丰富了戏曲的表演空间,也让扬剧走向了全国。2009年又策划拍摄了全国首部扬剧26集电视连续剧《十把穿金扇》,20114月在央视戏曲频道播出,进一步扩大了扬剧的全国性影响。

扬州人发现央视非常青睐扬剧,油然倍加珍惜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由此增加了扬剧与其他艺术品种竞争的市场优势。

四、推出舞台名角,打造明星效应

没有明星的舞台难免寂寞,没有大腕的剧团黯然失色,地方戏同样需要具有号召力的代表性角色。试想一下,如果京剧没有梅兰芳、马连良等呼风唤雨的角色,怎可能享誉全国?黄梅戏没有严凤英以及后来的马兰、韩再芬等光彩照人的大腕,也不可能崛起为影响全国的地方戏。如果扬剧没有“梅花奖”和“白玉兰奖”双奖得主李政成,扬剧能否铸造今天的辉煌?

难能可贵的是,出身于扬剧世家的李政成,坚持以繁荣扬剧为己任,一丝不苟地演好每一台戏,唱好每一段腔,观众形容“有了李政成,台上有灵魂”。正因为如此,剧团在预约演出时,客户都点名要求李政成出场,甚至愿意承担双倍的演出费用。明星的感召力,可想而知!

五、吸引企业赞助,增强综合实力

企业都需要通过广告宣传来提升自身的知名度,事实上舞台演出也是一种广告平台。只要讲策划、讲效果、讲诚信、讲回报,肯定会吸引一批钟情艺术事业的企业家,在给予剧团投入的同时,履行繁荣文化的社会责任,同时获得广告效应的市场回报。

近年来,扬州市扬剧团先后与扬州市新兴金属材料有限公司、华利集团和河北荣盛集团等企业合作,为他们作冠名演出,获得友情赞助投入数百万元。他们的慷慨解囊,极大地降低了演出成本,观众只要花很少的钱,就能享受花团锦簇的视听盛宴,也为剧团打造艺术精品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并做到剧团和企业的双赢互惠。

六、建立人才梯队,确保持续发展

从全国情况看,一些地方戏的“三老”现象非常特出,即老演员、老观众、老剧目。以某国办团为例,演员平均年龄47岁,铁杆戏迷平均年龄58岁,这种情况显然不利于地方戏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实现扬剧的后继有人,在市委、市政府支持下,扬州市扬与艺校联合恢复开办了中断8年之久的扬剧学员班。“小荷才露尖尖角”,这批学员中的汪媛、陆海峰、陈芝越、游佳琦、薛健、李楚琦、彭楷仪7人,在淮安“苏北片戏剧红梅奖”大赛上创出3金、1银、3铜奖优异成绩,而他们平均年龄才18岁。社会各界从中看到了扬剧的生生不息,市场营销则有了更加丰富的剧目和更有朝气的演出阵容,未来的市场潜力不可小觑。


七:利用互联网 推广宣传扬剧

如今的社会是信息的社会,网络的社会,网络让世界成了地球村。网络传播无论从速度还是质量,相对于其他传媒有着先天的优势。它的直观性、互动性可以让信息变得更加真实和立体,拉近信息双方的距离。扬剧的发展,不能只局限于剧院与戏台,更应该与网络结合,让传统文化艺术与现代科技完美结合,让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

扬州扬剧网是扬州市扬剧研究所旗下,宣传扬州地方戏曲的专业网站,是弘扬地方文化,振兴扬剧事业,服务广大扬剧戏迷的文化艺术平台。网站以推广普及扬剧艺术为宗旨,以发布扬剧动态、公布扬剧信息为载体,为戏迷提供了学习交流和欣赏高雅扬剧艺术的空间。它是剧团和社会,演员与观众联络、交流的媒介和平台。

扬剧网的建立,通过音视频、照片、文字三者的复式表现,让扬剧的网络传播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通过视觉、听觉的联合冲击,让扬剧以数字化的形式展现了它的魅力。

扬州市扬剧研究所先后建立了微博、微信公众平台推广和营销剧种,

扬剧申遗成功为扬剧艺术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市扬人将秉承老一辈扬剧人,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优良传统,致力于为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鼓与呼,为扬剧戏迷服务,为弘扬扬剧艺术服务。



 

-------------------------------------------------------------

订阅方式:
1、打开微信->添加好友->查找公众号->输入"yangjucn"->或搜索->扬剧->点击关注;
2、打开微信扫一扫如下二维码。
====================================
若您喜欢,可以点击屏幕右上角“...”按钮,分享至朋友圈吧。
感谢您对扬剧的关注和支持。

 

(责任编辑:水易)
顶一下
(6)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新闻和文献为网络转载,若未注明版权之处或原作者,请及时联系本站添加版权或删除文章。
最新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