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大事记 扬剧戏评 扬剧戏考网络E文 名家题词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网络E文 >

文化无界 激荡有声 ——严家铭的扬剧梦

时间:2014-08-07 09:54来源:未知 作者:张淅 点击:




 

 

 

文化无界 激荡有声

——严家铭的扬剧梦

张淅

“边寨三千里,寒窑十数年,我心似明月,常照薛郎前……” 1959年的国庆节,扬剧名家高秀英在仪征演出《鸿雁传书》。这是出唱、做并生的独脚戏,其中“堆字大陆板”数十句一气呵成,享誉剧坛、经久不衰。那个夜晚,剧场内炽热的情绪熏陶了少年严家铭。从此,他与扬剧缘结今生。

五十四年弹指而过,严家铭从十四五岁的少年变为了老者,然而时光并未冲淡回忆。谈起那出《鸿雁传书》,当年高亢爽朗的唱腔涌入他的脑海,当年沸腾的情绪重返他的心田,他仍不由得感叹场面的热闹和扬剧的火爆,以及一种对于后辈未能见之的“得意”。

那真是一段扬剧的光辉岁月。1962年春,江苏众多著名扬剧演员在扬州工人文化宫剧场联合公演,上演了连台好戏,刚参加工作的严家铭每天清晨就起床排队买票,场场都买八角钱的三等座,一共五场,场场不落,而他当时每月薪金仅十三元。

上世纪八十年代,传统扬剧受到了多元文化消费的冲击,随着电视、网络的风靡,扬剧演出市场一度处于冷落、尴尬、徘徊和无奈的境地,甚至面临着生存命运的严峻挑战。对此,戏迷严家铭既伤心又忧心,却依然在心底坚守着一腔热情和一份信念:扬剧存在百年,与扬州人民血肉相连、呼吸与共,长期为群众喜闻乐见,不会就这么断了的。他暗下决心,要为振兴扬剧做点事。在严家铭所在的濒临破产的国有企业改制为民营企业,并有了生机和发展后,他最先想到的就是扬剧事业。

熟识的人说起严家铭,头一条就是他那辆“服役”了三十多年的大永久自行车——“车子哪儿都换过了,只有大杠没有换过,不锁也没人偷”。就是这么一个对自己“抠门”的人,在企业改制成功五周年之际,出资与扬州广播电视台共同举办了“新兴金属杯扬州戏曲电视大赛”,当时吸引了地方戏剧演员的广泛参与。通过这次活动,严家铭既是感谢社会对企业的关爱,又是振奋员工士气,更是为了实现“扬剧梦”而踏步前行。这不仅仅是严家铭从小对扬剧耳濡目染而怀揣的“扬剧梦”,也是扬州扬剧工作者、爱好者甚至是扬剧本身和扬州这座城市的“扬剧梦”。

有了梦想,就要起航。衡量一个城市的文化程度,不仅在于它沉淀下的历史厚度,还要看它现时的文化生命力。随后,严家铭陆续出资参与主办了“李开敏舞台艺术五十周年”、“百年扬剧”、“周小培从艺七十周年”等大型晚会演出活动,进一步弘扬了扬剧艺术。严家铭说的很实在:“我能做到的这些微不足道,两方面都很重要,一方面是经济条件允许,第二个就是家人的理解与支持。”做一天好事不难,难的是持之以恒,贵的是自得其乐。2001年至今,严家铭已经连续资助扬剧事业十多年,他手中的“玫瑰”不仅仅赠与了公办扬剧团体,也毫不吝啬地奉送给了民间扬剧团和其他扬剧相关事业。他一直期盼以自身的一瓣心香,带动更多的有识之士为共同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而做出贡献。从某种意义上说,严家铭赞助的不单是金钱,更是一股“正能量”,它鼓舞着所有扬剧工作者用同样的执着品格在艺术道路上孜孜不倦。换言之,也正是扬剧艺术家们对扬剧事业的无私奉献,点亮了严家铭追梦的灯火,照亮了他们共同的征途,看到了彼此梦想的希望,越走越勇。

 

自2001年严家铭首次出资力挺扬剧事业的发展,此后扬剧在扬州逐渐活跃了起来。2003年,他对我市大型扬剧《史可法》进京演出,予以热情的支持,该剧演出获得了巨大成功,主要演员李政成获得了第二十一届中国戏剧梅花奖。2005年,严家铭出资与有关方面共同举办了公益性的“周周看扬剧”活动,逢周六开锣。这是一个扬剧的舞台,演出团队不光是扬州市扬剧团,江都、仪征、高邮,乃至全省的扬剧团也轮番登台演出。它以其鲜明的地方特色深受广大扬剧迷们的喜爱,也成了扬州的一个文化品牌,成了戏迷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或许将来还能成为吸引外地游客的新休闲之所,推动扬州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周周看扬剧”经常“一票难求”。有一回,友好会馆座无虚席,几百名扬剧戏迷汇聚一堂,只为一出扬剧大戏《杜十娘》。演出开始一个小时后,还有不少没买到票的戏迷守在剧场门口,希望能听到一些依稀的唱腔,有的戏迷甚至一直站在门外“听”完整场《杜十娘》。看见此般盛况,台上的演员们深深感动了,台下的严家铭心里就一个字:“值!”

2006年又是一个重要的年份。严家铭当选扬州首届当代儒商,他的公司被江苏省总工会授牌为“工会促进再就业示范基地”,最让他欣喜的是市扬剧团为他企业改制重组十周年,在友好会馆举办了“扬剧名家名段演唱会”。严家铭之所以欣喜,是因为这份“贺礼”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扬剧的影响力,在企业资助扬剧艺术这一方面,将会有着更大的拓展空间。面对这些成就,严家铭说,这是因为天时地利人和。天时,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春天正在到来;地利,是扬州乃至苏沪皖地区老百姓对扬剧的酷爱厚重而深邃;人和,是扬剧的魅力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关心与扶持,坚守住了自己的阵地。

2009年11月28日,由全国文联、中国戏剧家协会、厦门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第十一届中国戏剧节在厦门开幕。扬州市扬剧团作为代表江苏参赛的唯一剧团,带去现代戏《县长与老板》。严家铭为了给扬剧营造“主场氛围”,特意从扬州、泰州、镇江、南京、天长、上海等地组织了二十多名戏迷前去厦门,为扬剧充当“啦啦队”助威。

“地方文化是宝贵的无形资产,身为地方企业家,应该让扬剧这种无形资产品牌化。” 严家铭坦言,“目前扬剧事业发展遇到了一点困难,扶持扬剧,并努力使之成为我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名片,理应是扬州企业家的使命与责任。”有人说严家铭的“小企业”做了“大事情”,因为比起投钱,更大更难更可贵的事情是投入心血。特别是培育观众市场,严家铭是个生意人,深知市场的重要性,而扬剧戏迷、票友的互动在市场推广普及过程中尤为重要。

现在,不但“周周看扬剧”,严家铭还从不间断地资助扬州市文化馆、邗江文化艺术中心组织票友们“周周唱扬剧”。亲切的唱腔,熟悉的演唱者,共同的爱好,使票友们一见面就纷纷献出自己的拿手好戏,扬剧传统名段应有尽有。精彩的节目一个接一个,台下的观众也越聚越多。醇厚的韵味,精湛的表演,让人们久久不愿离去。这些扬剧“草根明星”,掀起了基层群众文化新时尚,带动了“粉丝”参与到追求时尚的“潮”生活中来。扬剧票友们的“好声音”唱响了两省五市,扬剧爱好者从老年向中青年蔓延,扬剧人才的老中青三代也衔接得非常好,这株“艺术琼花”势必世代芬芳。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文化永远是扬州值得骄傲的资本,也是无法丢弃的根。面对时代浪潮的冲击,如何让历史文化遗产由资源变成现实生产力,变成核心竞争力,还需要更多人的关注和努力。对于扬剧,我们要坚持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充分发挥市场与第三部门的有效机制,逐步形成政府、市场与第三部门协调统一的局面,使扬剧这一地方戏曲更好地传承发展下去。

扬剧,跃动着长江运河的粼粼波光;扬剧,摇曳着文化古城的浩浩风情。有人说,一提到扬剧,严家铭生意人的精明就不见了,“跨界”花钱一点都不心疼。严家铭却说他为了“扬剧梦”无怨无悔,追梦给了他健康的体魄、无限的快慰。而且,他真心谢谢扬剧,戏里面的大忠大义、大是大非,戏里面的人情世故、悲欢冷暖,足够他品味一辈子。

这,就是扬州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新兴金属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严家铭的追梦人生!


(责任编辑:水易)
顶一下
(13)
81.3%
踩一下
(3)
18.7%
------分隔线----------------------------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新闻和文献为网络转载,若未注明版权之处或原作者,请及时联系本站添加版权或删除文章。
最新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