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百岁挂帅》 此文是根据有关书籍、资料汇编的,供网友在观看《百岁挂帅》电影版时参阅。有不准确或遗漏处,请跟贴指正。 1958年,江苏省扬剧团排演了《十二寡妇征西》,取材于同名扬剧连台本幕表戏。虽说是扬剧传统戏,但具体内容已无人能说,只有扬剧老艺人周荣根还记得几个人物名字和一个极简单的路子:西夏王进犯三关,杨宗保阵前丧命,焦廷贵、孟定国二将护灵回汴梁天波府。正值清明节,佘太君带众儿媳去宗庙祭祖,惊悉噩耗,阖家悲痛万分,婆媳相继晕倒。太君苏醒后,历数杨家英雄业绩。此时宋仁宗与八贤王前来祭奠,凭吊是假,请杨家发兵是真。在八贤王的劝说下,穆桂英挂帅,十二寡妇同去征西。在征西过程中,穆桂英使用了生死相尅、阴阳神怪的“法术”取得胜利。 吴白匋、石增祥、孔繁钟、石来鸿等编导在吸收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和创造性,改编创作了一个立意很高、文学品味很浓又具传奇色彩的剧本。改编时,将清明时节祭祖改为替杨宗保宴庆五十生辰,惊悉噩耗,一喜一悲,加强了人物心理反差,便于细致刻画每个人物的不同心态。佘太君历数杨家英雄业绩,改为举杯祭奠杨宗保为国捐躯,更是悲中见壮。同时,还增加了穆桂英与杨文广母子比武及佘太君着棋论战等情节。穆桂英挂帅也改写为佘太君亲自挂帅,率众儿媳及文广出征,刀劈王文,得胜还朝。 1959年,《十二寡妇征西》在江苏省第三届戏剧观摩演出大会中与观众见面,因唱做繁重,载歌载舞,演员技巧皆有发挥余地,剧场效果强烈,受到了与会人员的一致称赞,被评为优秀剧目。当时的省委书记处书记许家屯看了演出后很高兴,多次作出指示予以鼓励。后来他提出《十二寡妇征西》的剧名过于凄凉,建议改为《百岁挂帅》,以此来突出百岁老人的爱国精神。从此《十二寡妇征西》更名《百岁挂帅》。 同年,江苏省扬剧团带着《百岁挂帅》、《恩仇记》、《劈山救母》以及现代戏《防汛英雄》等到上海,在沪上掀起了扬剧热。当时,京剧的四大头牌马谭裘张也在附近的一个剧场演出,形成了扬剧、京剧对台的局面。京剧方面主动停演了一天,四大头牌一起来看了扬剧《百岁挂帅》。 《百岁挂帅》一炮打响后,给正在南京的中宣部长陆定一作了专场演出。陆定一看后很高兴,立即与省委领导研究决定,1959年9月赴京向中央领导汇报演出,并在北京参加国庆十周年的庆祝活动。 江苏省扬剧团首次进京,也是扬剧剧种首次赴京,各级领导都非常重视,当作政治任务来完成。由省文化局副局长郑山尊、团长辛瑞华等先期赴京安排各项演出、宣传事宜。当时的全国剧协主席、文化部戏曲改进局局长田汉非常支持扬剧进京,一切都亲自过问并作仔细安排。这是进京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为了以最佳阵容去京汇报,省文化局周邨局长把南京市实验扬剧团的全班人马并入省团,并从扬州市人民扬剧团借来了老生石玉芳、丑角汪麟童,从安徽来安扬剧团商借了小生岳佩峰,从镇江扬剧团暂调了金派传人筱荣贵。除带《百岁挂帅》外,还复排了《恩仇记》,加工了一批有代表性有剧种特色的折子戏。并聘请京剧著名演员赵云鹤,昆曲名家徐子权、宋衡之、宋选之对演员进行辅导。 进京汇报演出《百岁挂帅》的女演员阵容是:王秀兰饰佘太君,高秀英饰柴郡主,华素琴饰穆桂英,任桂香饰杨七娘,房竹君饰九妹,王美云饰八姐,黄春莺、廖凤英、王惠琴、周月英等饰众寡妇,李虹饰大丫环。男演员阵容是:林玉兰饰八贤王,石玉芳饰宋仁宗,蒋剑峰饰安乐王,陈立祥饰大太监,杭麟童饰孟定国,蒋剑奎饰焦廷贵,林树华饰王文,黄风文饰薛德礼,王金洪饰杨辉。而借调的筱荣贵、岳佩峰和汪麟童则分别主演折子戏《挑女婿》、《审土地》等。 剧团到北京后,首先是对外公演,先后在长安剧场和吉祥戏院演出。所带的大戏、小戏都演了,观众反映良好。最初怕北京观众听不懂,事实证明这种顾虑是多余的。文艺界反映比观众更加强烈,梅兰芳看过戏后,主动到后台表示祝贺,赞赏演员吐字清楚,满台皆戏。苏联功勋女表演艺术家叶·康·列普柯夫斯卡娅到后台与高秀英等主要演员热情拥抱,并连连竖起大拇指表示敬佩。前来看戏的还有田汉、萧长华、张庚、戴不凡、罗合如、马少波、曲六乙等著名人士。 进京主要任务是向中央领导汇报,对内演出很多,以在中南海内的怀仁堂演出最为隆重。那天毛主席原定要来看演出的,因临时有外事活动,所以开演时间一再推迟,直等到晚上八点有通知说不来了才开演。其他中央领导几乎都到了,少奇同志、朱老总、周总理坐在一排。彭真因去得较迟,中间座位早已坐满,只得坐在靠近走廊的边座。当演到“寿堂惊变”和“灵堂”两场戏时,朱老总曾两次流泪。 按常规,戏演完之后是周总理上台接见演员。那天周总理正在主持中央一个重要会议,因为要看扬剧临时请陈毅代为主持。因此戏一结束,他便赶去开会了,一边向外走,一边不断回身向台上挥手示意。少奇同志和朱老总是很少上台的,最后由一位中央首长代表党中央上台接见并与演职员合影留念。 有一天,在文化部小礼堂演出折子戏时,总理突然跑去看戏,剧团事前毫无所知。总理看戏时非常高兴,散戏后接见了全体演职人员。他握住王秀兰的手问:“那天佘太君是你演的吧?”王秀兰当晚演的是折子戏《挑女婿》中的老妈妈张贺氏,没想到总理还认出了她,激动地连连点头说,“是的,请总理指点。”周总理说,“好,你把我们中国古代妇女的英雄形象和气质都演出来了!你演得好,祝贺你!”他又问团里有没有淮安人?大家说有一个,就是在《百岁挂帅》中演九妹的
首都媒体对剧团和剧目纷纷予以报道,仅《人民日报》就发了四篇评介文章。其中田汉同志的《女英雄百岁挂帅》、中国京剧院副院长马少波的《扬剧有精品》、著名戏剧理论家曲六乙的《看扬剧<十二寡妇平西>》等文较有影响。 《百岁挂帅》在去京汇报之前,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已决定改拍为戏曲艺术片,由吴白匋、银川改编为戏曲电影脚本,徐苏灵导演。原定是拍彩色电影,当时正好提出了增产节约的口号,因此改成拍摄黑白电影。剧团从北京回宁稍事停留,即开赴上海。演佘太君的王秀兰那时已患食道癌,为了不给厂里造成时间和经济上的损失,坚持拍戏,勉强支撑到拍完,回南京便住进了工人医院,不久就与世长辞了。 后来,周总理陪同西哈努克亲王到南京访问,点名由江苏省扬剧团演出《百岁挂帅》招待外宾。当他得知王秀兰已逝世时,连声叹息,不胜感慨。后来,由华素琴去宾馆清唱了一段穆桂英的唱段“登高丘”。演出以后,周总理握着华素琴的手沉痛地说:“听说演佘太君的王秀兰同志逝世了,很可惜啊!她是个难得的好演员啊!”周总理还亲切地对华素琴说:“你比前两年唱得更好了!” 在上海拍摄电影期间,剧团还同上海京剧院进行了艺术交流。在这之前,上海京剧院己移植了这个剧目,剧名也叫《百岁挂帅》,曾派童芷苓、李玉茹等一批著名表演艺术家专程来宁取经。童芷苓来南京后,很认真地向高秀英学唱“堆字大陆板”。在他们后来的演出中,童芷苓演的柴郡主也唱了京剧“堆字大陆板”。 北京有关方面对于《百岁挂帅》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尤其是对最后部分,希望多加一些穆桂英的戏。江苏对北京的修改方案没有采纳,包括当时的省里领导的态度也不赞同大改大动。在这样的情况下,北京方面便根据扬剧《百岁挂帅》移植改编了京剧《杨门女将》。 《杨门女将》上演后,一度不承认是根据扬剧《百岁挂帅》改编,在后来拍攝电影时也没有在字幕中加以注明。江苏的几位作者对此很有看法,坚持不懈地“维权”。最后根据专家的论证,确认了京剧《杨门女将》是根据扬剧《百岁挂帅》移植改编。为此,还特意在杂志上发表了京剧《杨门女将》的剧本,标明了是根据扬剧《百岁挂帅》移植改编。 当时,移植改编扬剧《百岁挂帅》的还有豫剧、河北梆子等剧种。 “文革”后,江苏省扬剧团复排了《百岁挂帅》。曾在扬州连演了三个月,场场客满。经常可以看到当晚演出尚未结束,剧场外己有人自带板凳和被子排队买下一场的戏票。 对越自卫反击战前夕,根据南京军区和省委的安排,由省文化局副局长金毅带队,《百岁挂帅》剧组赴徐州某军为整装待发的官兵演出,以此激发保家卫国的英雄主义和民族精神。 《百岁挂帅》剧本发表于1959年《江苏戏曲》第五期,并收入《中国地方戏曲集成·江苏省卷》。1962年,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单行本。上海唱片社及江苏、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先后灌制唱片及录音。“文革”后,又作为扬剧剧种的代表作编入《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卷)和《中国戏剧志》。 《百岁挂帅》不但在江苏省扬剧团的历史上是个空前的高峰,同时也是扬剧发展史上的一块里程碑。 (责任编辑:水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