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扬剧《衣冠风流》:谁人的衣冠?怎生的风流?《衣冠风流》是扬州市扬剧团继《真假二十四小时》、《老板与县长》后打造的又一力作。乍看剧名,有点费解,谁人的衣冠?怎生的风流?得知这是一部抒写东晋名士谢安的剧作,方觉开朗。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道:“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此剧无疑是以谢安为切入点,去追索被无数文人墨客记忆、唏嘘、赞叹的魏晋时代。
四出戏,围绕“桓温篡位”这个中心事件,推进性地编排了四次“较量”,“较量”的方式与对手各不相同。谢安与皇帝、与同僚、与太后、与篡夺者逐一“周旋”,每一次都是在刀锋上行走,成败不但关乎他个人生死,亦关乎王朝的兴衰。支撑他、令他不闪不避、坦荡直迎的,是谢安秉持的“道”,所谓:天下应以德居,不以力取。更为独特的是,该剧在满足受众对主人公命运悬念之期待的同时,也非常注意、甚至是着力放大了欣赏的空间。换言之,虽然作品自始至终都笼罩在极为紧迫的情势下,可全剧之行进、构成,从艺术欣赏的角度来说,却是块状的、从容的。
以“劝觞”为例,情节很简单,太后为求自保,意欲毒杀谢安。在简单情节中,导演和主创们,清晰地分出了情感的层次。一次次被举起的毒酒,一次次被劝下的鸩药,看似等闲的叙谈,却隐藏着锐利的杀机,而在杀机之后,又满是不舍、满是温情……温暖的情感与冷酷的利害缠斗着、搏杀着,一次次拷打剧中人的心灵,将它们撕扯开来。
“亭会”也是一样。桓温驻兵新亭,谢安往赴必死之会。可老到的观众也都能预料,谢安必能从“必死”之中,走出一个“生”。当一身重孝、白衣白袍的谢安出现在舞台上时,本剧中,该人物最高的审美价值也随之出现。一段“哭衣冠”,从衣领哭到衣襟、哭到衣衽、到衣袖、再到衣带……完全是戏曲化的构思与处理,演员表演力度、张力在此处直奔高潮。谢安的泣声,唤回了从前的桓温,唤醒了桓温心中的仁义忠孝。与其说这是智慧的胜利,不如说是“情”的胜利,与其说是王朝的胜利,亦不如说是“人”的胜利。再进一步想,胜利与否,从艺术欣赏的角度来说,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我们看到了历史留与的人们的尊严与美好,看到曾经有过如此贵重的生命,泰然地、风流摇曳地面对生死。我们也相信,这种美好与尊严,直至今时,仍然延续不绝。充分欣赏过程带来的愉悦,有时比揭示结果更为紧要。
《衣冠风流》从文本、到导演、到演员,都竭力坚持戏曲本体、精致审美风格。主演李政成表演沉着大气、挥洒自如,扬剧的唱腔艺术与个性化的演绎风致,都在本剧中有所彰显,而众多主创人员对戏曲、对观众的敬意与诚意,也都展现无遗。
第四届全国地方戏(南方片)优秀剧目展演文化部特聘专家 陈明 (责任编辑:水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