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大事记扬剧戏评 扬剧戏考 网络E文 名家题词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扬剧戏评 >

三代同台 昔日巨人扬城强势归来

时间:2014-06-05 09:05来源:扬州扬剧网 作者:张强 点击:




 三代同台 昔日巨人扬城强势归来

论扬剧《三请樊梨花》
  张强
 
      江苏省扬剧团小投入的大作品《三请樊梨花》在全体省扬同志的精心准备之后,日前终于亮相友好会馆。《樊梨花》也是省扬剧团最近在友好会馆上演的几台演出里为数不多的新戏。说它是小投入,指的是经济投入;说它是大作品,指的是参与全台演出的演员数量、作品的立意、演出涉及的技术含量等方面。总的讲,它是不折不扣的大作品,体现了省扬剧团的高水平。和笔者过往的风格一致,现分别从几个方面谈谈对这部作品的想法。
 
       一、三代同台 不离不弃的坚守让人赞叹
笔者对三代的划分是这样的,缪团、大春、春华是75、76的那一代;胡顺坤、秦小天、马晓祥、熊小萍、江林玉等是1990的第二代;杨勇、李霞、小时、小周、小杨、小赵等是1996的第三代。整台演出里,除了“高派传人”“高派再传弟子”以及侯、袁和团长夫人以外,省扬剧团的其他人等都在该剧担任了重要角色,即使是那些配角,也赢得了观众的掌声。从过往来讲,在一部戏里凑齐省扬现存的这三代人中的大部分仅在《百岁挂帅》这样的扛鼎大作里才出现,所以从这一角度来讲,《樊梨花》可谓是省扬倾巢而出的作品。这三代人,也是风格迥异的三代人,所以怎样整合到一起是有一定挑战的。用现在年轻人的话讲,这三代人的三观差别太大,虽然是一个单位,但是私下里彼此的纵向交往却少之又少。具体来讲,第一代人是解放后,具体的讲是文革后,扬剧届第一批科班演员,他们从老艺人那里学到了最原汁原味的扬剧,扬剧底子也是最出色的。所以时至今日,我们依然能听见缪团这样浑厚苍劲的唱腔。他们之所以选择扬剧完全是出于对扬剧这个剧种的热爱,对扬剧当时辉煌的羡慕并立志为扬剧艺术奋斗终身的一代人。能进入省扬剧团也是经过精挑细选的。他们算是吃过苦、挨过骂的一代,见证了省扬剧团最辉煌的时期,也是对省扬剧团感情最深的一代。特别是如今的缪团和大春,尽管年过半百,依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老缪开场的几段梳妆台,唱的大气磅礴,扬剧味没有半点弱化,完全能算是教科书式的梳妆台唱腔。而大春同志,延续了其一贯的良好心态,把演出当作一种享受的过程,将插科打诨的能力演绎到极致,为全剧增色不少。第二代人,扬剧艺术起步于扬州戏校,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初入省扬剧团以后遭遇了不适。随后在自己的努力之下,逐步被南京这座城市和省扬剧团这个光荣的艺术团体所接纳,尽管现在能上台的人数不多,不过这四男二女不仅已成为省扬剧团的核心力量,个别同志甚至在整个演艺集团都是响当当的人物。第三代人,特别是是今天的三位主演,正逐步成为省扬剧团日后的当家人。略微遗憾的是,由于自幼就在南京这座大都市立足,他们远离故土,平日的圈子里也并无太多扬剧色彩,所以时尚化的内容占据了他们的大部分时间,这代人的唱腔缺乏扬剧味、甚至扬州话讲的也不是那么让观众认可等缺点是一个比较争议的话题。所以他们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吸收、借鉴第一、二代人的优点的过程,经过几年的锤炼,这代人已经今非昔比,逐步具备了当家的能力。如今,第一代人依然雄风不减,如果不如当年豪迈,至少大部分老师还是留恋舞台的;第二代人正处艺术巅峰、第三代人羽翼逐步丰满,所以这三代人联袂合作的《樊梨花》,从账面实力来讲,是极具竞争力的,因为既有缪团这样的庄重厚实,又充满了李霞、杨勇、小时这样的年轻人的活力。这三代人都或多或少的经历了昔日的扬剧衰退期,大部分人也都在省城忙于自己的副业。对于扬剧,尽管面对着由于地缘上的劣势带来的发展困境,他(她)们却选择了执著的坚守。正所谓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近年来方方面面的关心和照顾下、在缪团长的苦心经营下,《樊梨花》一剧足以说明,作为一个整体,她们在很多方面依然代表着扬剧发展的最高水平,省扬剧团依然具备着大团风范。
 
 
二、二为人母 霞女毓秀且端庄 侠女飒爽并英姿
近年来,扬剧艺术发展的如火如荼,老人、新人都竞相绽放。不过李霞却反其道而为之,逐步消失在舞台,省扬剧团的好多戏都没有了她的身影。很多人似乎都忘了这个年少成名的前辈华素琴的关门弟子。事实上,李霞很早就赢得了与她年龄不符的艺术影响力。在只有20岁的时候,她就受邀参加中央电视台的戏曲春节晚会,并在日后为时任国家最高领导人表演扬剧作品。她隔代合作前辈艺术家吴惠明、刘荣兰、朱余兰,奉献了《百岁挂帅》、《白蛇传》等巅峰作品。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源自于她的勤奋、刻苦,对扬剧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也源自于老艺术家、省扬剧团所给她提供的高平台。她一度是扬剧届、乃至省内艺术界里一颗冉冉崛起的新星。不过近年来,李霞逐步退出了一线的演出,《百岁挂帅》、《白蛇传》以后,也并无标志性的作品。此番携樊梨花这一几乎是为李霞量身定做的角色,观众又看见了当年的那个追风少女强势归来,所谓的“昔日巨人扬城强势归来”,在很大程度上也能说成是当年的那个霞女重新归来。从徐秀芳到李霞的过渡,这本该是大势所趋,也本该是省扬剧团发展的一条客观规律。可因为两个孩子的羁绊,这样的过渡并不是如此轻易就能完成的。即使不能完成,也不能怪罪李霞,毕竟很多事情不是她就能决定的。不过李霞就是李霞,即使岁月再怎么蹉跎、时光再怎么荏苒,她依然还是当年那个不服输的杨庄小姑娘,即使身处产假,也依然没丢下扬剧,日常的练功甚至比其他人还要刻苦。当忙完该忙的事以后,重新回到舞台的李霞,身段没走样,唱腔没变调,武功也没丢。《樊梨花》上的樊梨花,她与《百岁挂帅》上的穆桂英一样会唱,她与《白蛇传》上的白素贞一样会战斗;她与《百岁挂帅》上的穆桂英一样能在危急时刻救人于水火,她与《白蛇传》上的白素贞一样能在冤家荒谬之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通过樊梨花,我们看见的还是那个能文能武、几乎无所不能的李霞,岁月的迁徙没有泯灭她的意志、周遭琐事也没有带走她对于扬剧的热情。笔者注意到最后的一个细节,在观众献花以后,李霞主动把花分给了站在最边上的小江、小时和小周。对于这一举动,笔者甚是感动,李霞真的成熟了。
 
三 96一代羽翼渐丰满 “当家人”当家指日可待
96一代是省扬剧团现存的最年轻的那批人,李霞、杨勇的伉俪搭是其中卓越的代表,其他诸如小时、小周还有今天并没太多露脸机会的小赵、小杨等人也位居其中,人数在10人左右。最近省扬剧团刚招了一批新人,不过等他们能作为主力上阵还是很遥远的事。一旦缪团这批人退休之后,90那批人也将年近半百,96一代将成为名副其实的当家人。省扬剧团素来有着老人不干政的传统,所以一旦缪团、徐秀芳等离开,他们能不能独立承担这份重担这是需要打上问号的。这个问号是一个非常残酷的问号,因为96这代人的扬剧基础非常薄弱,用这一群体里某个人自己的话讲就是他们是速成的,扬剧曲牌没学几个,扬剧唱腔也没怎么学,除了个别人,其他人对扬剧的热情也就这样,不过可喜的是,武场功底还算了得。关于这一点,大家通过《樊梨花》也能窥见一斑。总的来讲,李霞自不必多讲,她是一个出类拔萃的明星,而其他人的情况都比较严峻,他(她)们长期远离扬剧的核心地带,也缺乏足够的钻研,或沉浸在网络游戏或者牌局这样的世界或悉心打理自己的副业,并没有对扬剧花费很多的时间。
可喜的是,在缪团的正确带领下,这代人在不断的提高,时至今日已与当年不可同日而语。首先让观众熟悉的是杨勇。凭借在《巡按还乡》、《圆梦记》、《马娘娘》、《白蛇传》等作品上的历练,杨勇已成为在扬州地区知名度较高的演员。首先,他相貌出众,符合省扬剧团对小生的要求,其次,通过充分的实战演练,他的艺术水准不断提高,对扬剧的理解也不断加深,最后,他也有这样的想法去把角色塑造好,把作品里的矛盾展现的更加立体。基于以上的几个方面,众星拱月之下,时至今日已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塑造的角色也很具舞台感召力。就《樊梨花》上的演出来说,在早期的作品里所透露的青春帅气以外,观众进一步领略到了杨勇的武场水准,他不仅仅只是那个徐秀芳李霞或者小时身边的一个只会唱几段金派梳妆台的男小生。其次,如果没记错,这是杨勇第一次在扬剧里唱到恢弘壮丽的导板、回龙、金补缸这样的传统曲牌,戏路在逐步放开,表演也更加游刃有余。其次让观众认识的是小时,《樊梨花》上的小时与过往的小时相比,表演更加收放自如,也不再羞怯的站在舞台上,也更有勇气把自己融入到所塑造的角色里去,当然小时的扬州话还是那么不着调。经过努力,这样的小时完全能与李霞行成互补,省扬剧团10年内的旦角配置还是比较稳妥的。《樊梨花》推出的新人是今天扮演李霞义子的小周,这是小周第一次不是以龙套的身份出现在舞台上,相信经过锻炼,这位施桥的帅哥以后大有可为。上回的华派专场演唱会,省扬剧团的领导又推出了小赵这位新人,总体表演也可圈可点。总的讲,方方面面也想方设法为他们争取机会,这代人自身的责任感也在提高,对于自己所需要肩负的重任也逐步有所觉醒,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与单位领导、同事的帮忙,他们一定能够在不久的将来完成历史赋予的职责。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胡顺坤、马晓祥、秦小天、江林玉、熊小萍、汪晓燕所代表的中坚力量,他们是扬州戏校的优秀毕业生。通过近期的《绣球缘》、《汪晓燕专场演唱会》、《秦小天专场演唱会》等演出,大家也领略了这代人的风采。这六位老师的扬剧唱功非常扎实,各自都有自己的特点,在省扬剧团,他们作为一号的机会并不是很多,不过他们的艺术水准不因演出数量少、演出机会少而打折扣,他们依然是笔者所尊敬的艺术家。
以上部分,笔者从个体的角度论述了省扬剧团现在的人员配置以及一些展望,下面的内容,笔者试图对《樊梨花》一剧本身做些许分析。
 
 
四 对结尾的另一种勾勒
整场戏的结尾,省扬剧团方面的一大创新在于,将薛丁山的致歉通过薛、樊二人的对话展现出来,在人与“鬼”、真实与“幻境”之间不断变换,这样的表现手法很有创新,博得了观众的掌声。笔者冒昧的认为,即便这样,全剧结尾的设计仍显得较为简单,矛盾的刻画较为肤浅。事实上,樊梨花的心境应该是一个由悲到喜,或者由恨到喜的过程。而在实战上,薛丁山一进门,樊梨花好像就想跟她走了,而且导演的一些安排显得喜剧色彩太过明显。即使需要这样的安排,那也是等薛丁山抒发完自己的情感以后,樊梨花被感动了,已经知道薛丁山确确实实是感到自己错了并决定改正以后才能进行的,而不是一开始就能这样的。樊梨花是个武将,性格较为刚直,导演希望塑造的樊梨花是一个大度、柔情而不是怨妇的樊梨花,也没千金之体那样的扭捏造作,所以这一过程能够设计的比较短,但是这个过程是不能省略的,否则樊梨花就是一个纵容丈夫一再犯错而没有原则的人,即使要原谅,那也是要把该讲的话讲清楚的人,毕竟薛丁山已经不是第一次胡闹了。此外,当薛丁山得到樊梨花谅解以后,双方的情感也没有进一步深化,没有将双方政治联姻的色彩体现出来,即夫妻两没有表态将精诚团结的为大唐王朝的繁荣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的意思。这样整台演出的主题就没有得到展现。笔者赞同部分戏迷的想法,全剧的演出,武场毫无疑问是一大特色,凭此也足以显示了省扬剧团的大团风范。在唱腔上,除了樊梨花,薛丁山等人则较为匮乏。而在结尾部分,完全能够把唱腔设计的更为丰满,在武场漂亮的同时,把全剧的唱腔设计推向一个新高度。事实上,笔者认为,如果好好去体会,这段将是一个非常好的折子戏。实战中,这里仅有一个金派梳妆台,当然这里安排金派梳妆台,很大的一个优势是方便樊、薛二人对唱,不过笔者认为在此之前,薛丁山该先独唱一段,樊梨花听完这段而感到有些感动,那下面的这段你一句我一句的对唱才更加合理。事实上,这里能用的曲牌很多,比如哭小郎、剪剪花、鲜花甚至是汉调。这段用来表现薛丁山发自内心的知道自己错了,否则樊梨花一进门就感动而想着原谅,就比较不符合这个人的特点。当然樊梨花也能选择对薛丁山“先原谅,再教育”。就是先选择原谅她,不过在原谅以后,要好好的教育教育薛丁山,顺带把他俩的感情提高到齐心协力、比翼齐飞的报效唐王朝的角度。这样,樊梨花就能唱一段大陆板,这段大陆版首先是回忆过去,然后展望未来。这样全剧的结尾也能更加厚实。
 
 
 
五 全剧喜剧色彩太过 应稍微还原历史题材所具备的厚重感
纵观全剧,大春、小江二人几乎让观众从开始笑到结束。笔者完全赞同缪团和导演为这部戏制造多个笑点的初衷。这也是缪团苦心经营省扬剧团,希冀在激烈的竞争中谋得市场份额的一种思路。特别是这些笑点用扬州话讲出来,更能引起共鸣。戏是演给观众看的,有些时候观众看戏不是看的什么高雅的东西,他们更多时候是寻找一份开心和消遣,所以离观众越近的说辞,更能被观众所认可。不过毕竟是省级剧团,这样的笑应该是结合剧情而设置,即使是为笑而笑,也不该这样大范围的去笑,因为这毕竟是一部历史题材的作品,如果这是一部反应家长里短的作品,完全能就把《樊梨花》打造为喜剧。实际上,《樊梨花》一剧的立意是非常深刻的,特别是目前非常严峻的我国的周边安全形势,这样的作品更是具有教育与警示的意义,基于此,全剧的设置应该稍微严肃一点,这样全剧将更加紧凑和厚重。此外,大春、小江、胡顺坤等人非常标准、地道的扬州话为全剧加了很多分。这个非常值得赞扬,特别是对96一代的同志来说。
以上内容主要是从笔者所认为的不足所论述的。不过总的来说还是一部非常优秀的作品。值得赞扬的地方太多。通过《樊梨花》一剧,我们看到了李霞的回归、杨勇的更加全面、小时的渐入佳境、缪团、大春的宝刀不老、胡、熊、江、秦等人的稳定发挥。在这的背后,体现的是缪团多年的坚守和探索,省扬剧团因为地域上的劣势,发展机会不如扬州地区的剧团。能达到现在这样的高度,把每一步作品在财力、人力有限的情况下都精心的打造,实属不易。笔者过往的多篇文章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所以不再为省扬剧团唱更多的赞歌。相信在获得了新的招生机会,在社会各界的关心帮助下,在全体同志的努力下,在扬剧届历史罕见的大团结的基调下,省扬剧团的发展一定会越来越好。
 
 
                                                                  

(责任编辑:水易)
顶一下
(22)
78.6%
踩一下
(6)
21.4%
------分隔线----------------------------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新闻和文献为网络转载,若未注明版权之处或原作者,请及时联系本站添加版权或删除文章。
最新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