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好李后的负责性格
《断太后》原为连台本戏《狸猫换太子》中之一折,是从京剧移植过来的,但经过扬剧老艺人几十年的再度创造,使这出折子戏富有了自己剧种的特色,成为扬剧的传统剧目之一。一九六二年,我们对剧本又重新进行了整理,剔除了封建性糟粕,保留了扬剧的特色,进行了充实加工,使之更丰富,更合情理了。整理后,由我扮演李后,这么长时间的演出实践,正是我不断加深对角色的理解,提高表演艺术的过程。这里,谈谈自己扮演这一角色的点滴体会。
这折戏中的李后,是一个不易掌握的艺术形象。她蒙冤受屈,流落陈州后,被范仲华收认为义母。虽然论年纪才四十左右,但由于冤沉海底,得不到申诉,精神上的负担过重,头发白了,双目也失明了。同时,她又不敢向任何人,包括救她的义子范仲华吐露真情,因此范仲华也不知道她是皇娘,只以为她是一个孤苦伶仃,无依无靠的苦老婆子。李后这种特定的身分、性格和处境,给表演上带来了不少难题。
首先是如何恰如其分地掌握人物的身分、年龄和精神气质的问题。她真正的身分是皇娘,可现在又确是一个苦老婆子;她虽属中年,但却是老旦装扮,再加上长年蒙冤受屈、身居寒窑、双目失明等特征,要把这些融为一体,塑造出一个统一、完整的李后的艺术形象却是很不容易的。
我通过分析剧本,在加深对角色理解和在原来传统表演的基础上,从三个方面着手,进行重新创造,以达到能较准确地体现人物的性格。首先,从形体和台步上下功夫,在整个形体掌握上,既不能过分强调苦的一面,弯腰曲背,使她失去国太的风度,又不能过分显露出国太的身分,如端庄大方,挺胸方步,同样不符合处于此境受屈蒙难的李太后的情况。于是我采用中年贵夫人常用的台步和佘太君等类型的老旦动作,揉合在一起,再拄一根拐棍,配合一头白发,一身粗布素衣的装扮,体现李后虽苦却又不失一定的身分和风度。步子迈一步就是一步,绝不使之轻飘。其次,在唱腔上也和我演的青衣戏不同。青衣的演唱要含蓄,行腔、吐字都要收住唱。但这个戏是老旦行当,音要宽,味要浓,不能尖声尖气,这就要在演唱时,劲下得足,音也要重才行。根据剧情的变化和人物感情的发展,有时也要下狠劲唱才能符合要求。因此不但在唱法上要注意下功夫,而且要设计适当的唱腔。我在这出戏里,重用“西皮串字梳妆台”就是想区别其他角色的唱腔。第三,为了准确地塑造人物形象,体现人物的内心活动,李后虽是盲人,仍必须十分注意眼神的运用,使之既有盲人的真实感,又不损害形象的美,同时,还要通过眼神的变化,体现出人物细致的内心活动和感情的变化。为此,我采用平睁定光的办法,有时微闭,有时放光,随着感情的变化而变化,摒弃了过去演出时把双眼画得漆黑,并在眼皮上贴块橡皮膏的传统演法,因为我觉得那样就完全丑化了李后的形象。总之,我扮演李后时,力求老而不衰,双目失明但并不全瞎,贫苦而又不现酸相,有风度而又不露身分,以此作为塑造李后的基点。
李后在全剧中有三次出场,按照情节发展的顺序,我把人物的活动分成三个段落处理。
第一段戏中,以范仲华上场前后又分为两个小段。前一小段,李后持棍登场,大段唱词,叙述了她的遭遇,吐出了她的冤情,表达了她对义子范仲华的感激。从全折戏看,不过是为了交代情节,但从角色出发,一出场让观众对人物留下什么印象,使观众通过这一小段戏,弄清事情的脉络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我出场时,双目微闭,走至“九龙口”亮相时,双眼平睁,以棍探路,向台前走了几步,然后重重唱出“苦困在寒窑,每日受煎熬。仲华虽行孝,冤仇何日昭”四句,一开始就体现出李后含有满腹冤仇,终日盼望着重见天日的心情,点出她不是一个普通的苦老婆子,而是个颇有来历的人物。然后归位坐定自报家门后。再唱出她那曲折的来历。这一小段戏,从表演上讲,采用的是一般戏曲自报家门的传统表演程式,但我觉得不能简单地把它演成纯粹是对情节的交代和人物的介绍,要使之符合人物所处的规定情境,找到合理的心理依据,成为人物在全剧的动作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而不是游离于剧情之外,成为作者向观众作的情节交代。我对这段戏是这样理解和处理的:李后流落陈州后,困守寒窑,范仲华收认她为义母,对她极尽孝道,这不但使她有了生存下去的条件,也得到了精神上的安慰和寄托。但是,支持她这样一个出身皇家,享尽人间富贵的人,现在却能苦受煎熬,坚强地活下去的主要原因,是她怀着一颗申冤报仇的心,冤不伸,仇不报,她死不瞑目,因此她日夜盼望这一天的到来,时时注意着国情的变化和动态,倾听着朝廷的变迁。她深信总有一天能够拨开乌云见青天。可是,这种信念,在当时的处境下,她只能深深地埋藏在心底,时机不到,不敢吐露只言半语,否则便会招来杀身之祸。但当她一人独居寒窑时,却又经常地回忆过去的情景,抒发内心的苦痛,期待着时机的到来,想象着美好的未来……。这一天,仲华又出门卖菜去了,寒窑中又只留下她孤身一人,很自然地千思万绪涌上心怀,这样静静地想一想,对她不仅是精神上的自慰,同时也已成为她的习惯,是她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思维活动。这样理解和处理,就把这段戏的形式和人物的动作,思想感情融为一体,不至于形成单纯的自报家门,向观众作剧情和人物的交代了。为了更好地体现李后此时此地的思想感情,我在唱腔上采用了“西皮串字梳妆台”的曲调,借以加强气氛,表现她那深如海洋的冤仇和对奸贼的切齿痛恨。当唱到“幸亏是天不绝人遇贤良,仲华儿把我收下认作母亲来奉养……”时,想到仲华的孝顺,顿时情绪激动得头微摇,身微颤,表现出一个老人激动的情怀。最后一句“我定要重重加封报恩情,那时母子俩跳出苦海同事安康”,吐出了她的心愿,更要昂扬有力,充满希望。她并不悲观消极,对伸冤报仇充满了信心。
接着范仲华上场,我问他为何回来此如之晚,他告诉我路过衙门见到告示之事,我一听出了大告示,心中暗惊,料想一定是朝中出了大事,于是急问仲华,他说是老王驾崩,这突然的噩耗,使我不由地一阵心酸,昏了过去。待仲华捶背唤醒我时,更感伤心,不觉泪下。虽然老王昏庸,听信谗言,但终究夫妻情重,难以割舍。这里我用了两排“哭小郎”的唱腔,悲切缠绵,表达了对老王的悲痛哀悼之情,同时又怕老王死后,奸贼专权,更是悲上加悲。这两排“哭小郎”要唱得自然,圆润,要有真情实感,也要有发展变化。第一排腔要柔,情要悲,第二排想到有可能奸臣专权时,随着情绪的激动,唱腔也要逐渐昂扬,节奏逐步加快,以表现她的担心和恨,因此不像第一排,单是悲痛,而是悲中含恨了。我的这些感情的流露,对老王驾崩的强烈反映,弄得仲华莫名其妙。他说我是“听书淌眼泪,替古人担忧”。我对他无法深说,只得借词蒙混过去。但当听他说到老王是因见到太子,兴奋过度,一笑而终时,又使我大吃一惊。“太子”二字,在我听来,分量甚重,因为当时刘妃也身怀有孕,这太子究竟是谁人所养?事关重大,心里更加紧张,也就更急于问明底细。待仲华说出是复元太子时,顿时我万感交加,悲喜交集,不觉自言自语地重复念出“夏无太子’四字。仲华说是复元登基,我仍将信将疑,一再追问,确信复元登基已属事实时,顿时喜从悲中来,内心的兴奋已无法控制,哈哈……大笑起来。这好比铁树开花,枯木逢春,再也没有比这使我更高兴的事了。自己的亲生儿子做了皇帝,出头有望了。我这些举止,更无法为仲华所理解,当我告诉他从此就要苦尽甘来的时候,他却认为我是白日做梦,欲搀我去喝粥,这却提醒了我,使我想到,复元登基,理应是榜寻母,于是急问仲华万岁可曾挂榜找人?他回说有,不过是要挑选美女做娘娘而已。我退了一步,心中甚为不悦。再问可曾更换朝巨?他回说是“河水煮河鱼——老一套”,这更引起我的怒和恨。希望破灭了,我连退两步。怒的是儿子只顾享受荣华,不顾生母受苦,恨的是儿子错把仇人当亲人,由怒生恨,又由恨生悲,凄然泪下。在仲华的劝解之下,一声长叹,拂袖慢步下场。这里从不悦到悲伤落泪,三个层次要表现清楚,而且发展要自然,使这段戏留下悬念,为以后的状告天子作好铺垫,绝不能草率收场。
这段戏,悲、喜、怒、恨几度起伏,几次追问,李后的感情变化的幅度很大,必须转得自然,发自内心,每次都要掌握准确的心理动作,节奏强、弱、松、紧要处理恰当,层次必须清楚,才能逐步展现人物的性格,使戏环环紧扣,不然,就会使戏有拖沓之感。
二次登场时,离前场已有数日了。这些天,李后也听得风言风语,说什么有一清官来到陈州,除暴灭奸,社会上动荡不安。仲华又出外卖菜去了,她放心不下,倚窑门盼望,正好仲华回家,心中甚慰,脸带微笑,正想向他打听外边的情景,直听得他笑声不绝,心中甚觉奇怪,问他,他不回答,却塞给我一个东西,当我拿到手后,立即觉察到这是一锭“官宝”。我注意到这一小动作的处理,因为这对体现李后的身分有关,要觉察得快,对小银子的态度要淡薄,借以表现出她不平凡的气度。接着李后误解了仲华,以为他为了奉养自己,迫于无奈,干起了偷窃的丑行,这使我心如刀绞,对仲华又爱又感激,但是,为了教子,十分严肃地责备了他。我在训斥时,用了几个断续的“你……你……”加以颤抖的手势,以表现李后当时复杂的心情。我体会这时的李后实际上爱子之心甚于责子之心,斥责是为了爱,正是由于爱之深,才使她如此激动。当仲华说明是清官送的,李后因错怪了好儿子更觉痛心,于是急忙将仲华扶起。当她再细问究竟,仲华的叙述使李后越听越高兴,待听到他说清官就是包文正时,心里更加兴奋,好似久旱降喜雨,久暗见阳光一样,觉得报仇指日可望了。我通过一句“原来是小包儿”的道白,加上一个甩袖,以示把所藏的冤仇都随之抛却了。接着唱出了抑制不住的心头的喜悦,当唱到“擎天柱”一根时,我在“擎天”两字之后用了一个停顿,表现出对包公寄以无限的期望,好似找到了泰山之靠。有包公,冤可伸;有包公、仇可报。这时仲华听说李后有冤,起初不信,问李后告谁?当听我说到告的是“忤逆不孝”时,他猛地向我面前一跪,苦苦哀求,仲华说:“你叫我向东,我不敢向西。你叫我打狗,我不敢捉鸡。”仲华误认为是告他的强烈反映,激动了李后。我这里的表演是:猛地一退,深情地望着仲华,慢步上前抱住这义子的头接至胸前,激动地念出:“仲华,我的好儿子,你是为娘的救命恩人,为娘怎舍得告你,为娘告的是亲生之子。”说着不觉泪下。短短几句台词,包含着李后的千言万语——她对仲华的感激,对亲生儿子的痛恨,长年的冤仇,现在的境遇,复杂的思绪,满腔的希望都概括在这短短几句台词之中了。这几句内涵着丰富感情和潜台词的语言,要念得感情真挚,有回味,通过字、腔、声把丰富的内容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当仲华了解了李后确有冤情,而且所告之子并不是他时,他立即要马上扶李后上堂告状,出于孝心要为义母伸冤,这时,李后考虑到自己的身分和目前的处境,上堂多有不便,随命仲华代为喊冤。这里在表演、形体掌握和道白的语气上,都要注意到李后人物性格的发展,开始微微露出作为国太的举止,双眼开始发光,气魄也较前大了些,但仍不能完全显露自己的身分,因为告的是当今天子,包公敢不敢审理此案,心中尚无把握,还要谨慎从事,必须对包公进行试探,于是决定请包公亲自来寒窑面诉冤情。这一决定,吓坏了仲华。李后不得不说出:“你若不去就为不孝,他(指包公)若不来就为不忠。”迫使仲华去请包公。
最后一场伸冤,对李后来说,虽然还未回到皇宫,但已是拨开乌云见青天了。这场戏是全剧的高潮,也是全剧的终结,是完成李后性格刻画的最后着墨,演得不好,不但会使全剧前紧后松,对李后形象的塑造也将前功尽弃,因此,必须十分认真地对待。
在这场戏的表演上,我掌握住两个关键:一个是在塑造人物方面,要逐渐地有层次地去表露出作为国太的身分,动作举止要更加大方,使人感到这个老婆子的气度和寒窑居处的情景不那么相称;另一个是在具体处理上,由于伸冤一段与开场戏所叙述的内容大体重复,一定要掌握是从不同角度来叙述的节奏与感情,否则就平淡无力,抓不住观众,能使戏一落千丈。因此,当仲华叫李后出来,告知包公已来至寒窑,在外等候时,我在表演上是顿时精神振作起来,丢弃了拐杖,加重了语气和动作的尺寸分量,庄重而又严肃地念出:“替为娘打坐!”俨然是一国之母之态。迈步归位后,又叫仲华唤包公进窑。包公耿直无私,忠心于民,进了寒窑。通过这两次试探,李后对包公的为民之心有所洞悉,但由于自己的冤情不比一般,万一他稍存不忠之心,不但不能重见天日,反而会立时大祸临头。于是再作试探,要他下跪,一则因李后本为国太,臣跪国母理所应该;二则他若能跪,更显出他为民之忠,即可深信。这里不能处理成李后摆国太的架子或有意为难包公,这是她多年的经历告诉她,非如此慎重细心不可。起初,包公拒跪。他说:“老夫上跪天,下跪地,中跪人王父母,岂能跪你这老贫婆!”李后一听之后,发出一阵冷笑。这阵冷笑,我是要表现出李后对包公的失望,对伸冤报仇感到希望渺茫的凄苦之笑。但李后为了实现多年压在心底的宿愿,又采用了激将法,慷慨激昂地念出:“我的冤比天大,非要一个真正为国为民之人不可。你既替皇家效力,为黎民分忧,倘是真心,就要下我一跪;你若不是真心为民伸冤,你就去吧!”这段道白,要念得牢牢清楚,铿锵有力,最后我用了一个重重的单甩袖,意思是去留由你包公自己去选择,接着我走向台前,挑起水抽,面对青天,起叫头重重地呼喊出:“苍天……苍天……哪!我的冤枉无以得报了。”声落泪下,无限伤心。满腹的希望破灭了,包公虽有清官之名,却也不敢为我伸冤,还有谁能比包公呢?激将的策略生了效。包公不愧为忠君忠民的大忠臣,李后的一番言词,激起了他的正直之心。他经过剧烈的思想斗争,终于跪下了。这时李后在表演上绝不能现出恐慌之情,或急于离位,或大惊不安,或喜笑颜开,而要沉着、端庄。这虽是细节,但稍不注意,就会偏离李后的身分和特定的性格素养,而流于一般化的表演。我在细问之后,才慢慢移步向前,用手摸到包公,证实了他确已跪下,才将他扶起,激动而赞扬地念出:“你真不愧是大宋忠良,百姓青天,哀家的好包儿!”这是李后第一次自称“哀家”,这两字一出口,李后就正式公开了自己的身分,因此要念得有分量。
最后一段述冤,唱词很长,但这时戏已到尾声,不容有一分一秒的松驰现象出现,我采用了“堆字大陆板”曲牌,一口气堆唱三十多句,不容观众有喘息的机会,把戏直推向高潮。“堆字大陆板”几乎是我每戏必用的曲牌,但在演唱时,堆字的节奏,气口的运用,行腔的设计都要根据不同的剧情,不同人物的身分、年龄,以及感情表达的需要作不同的处理。在这出戏里,为了表达李后此时此境的心情,开头第一句“提起当年泪如雨降”,把“大陆板”改为“倒板”起唱,因为“倒板”可快可慢,可紧可松,旋律自由,比较容易表达变化幅度较大的感情。开始四字,我唱时注意字字有力,表现李后长年压在心头的仇恨,后四字,自然转入低腔,悲切婉转,如泣如诉,达到了满腔悲冤之情。第二句再转入“大陆板”,唱六句后开始“堆字”。这六句“大陆板”,下句落音是“肠”“畅”“阳”,这三字唱不好便不易分清,定要注意吐字清晰,并且结合感情用不同的尾腔来处理,有的昂扬,有的含蓄,借以表达人物的感情变化。“堆字”时,切忌一道汤,一定要有强有弱,有紧有松,有刚有柔,这样才能有抑、扬、顿、挫,使唱腔起伏跌宕,色彩鲜明,韵味浓郁,才能准确而生动地塑造符合人物思想感情的音乐形象,直到最后一气呵成,声情融和,把戏推向高峰,完成李后形象的塑造。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