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戏新唱》
高秀英 (董旦新 整理)
《鸿雁传书》和《断太后》两折戏,是我在建国后三十年来经常上演的剧目。这两出折子戏,虽然在解放前我也经常演出,但解放后,随着时代的发展,从剧本到表演必须进行重新整理加工。对我来说,每整理、排演一出戏,都是一次在保留原来剧种表演传统和特色的基础上,进行再度创造的过程,实际上是一次新的艺术创造。我要求自己老戏要新唱,唱出新的水平。经过长时间的创作和演出实践,使我对戏中所扮演的人物,逐渐加深了理解,并重新作了处理,积累了一些体会。这里仅就我如何扮演《鸿雁传书》中之王宝钏和《断太后》中之李后这两个角色,谈谈自己的体会。
准确·自然·朴素·深刻
扬剧《鸿雁传书》是建国以后,在党的“双百”方针的指引下,由已故著名扬剧演员张月娥和新文艺工作者何鹤两位同志根据扬剧在解放前演出的《王宝钏》的一段过场戏发展而成的青衣独脚戏。原词只有几句,只是交代一下王宝钏身居寒窑,野菜度日的凄苦生活,以示上接《探寒窑》下连《武家坡》。当我初读“鸿”剧的剧本时,就被它抒情的风格和浪漫主义的色彩所吸引,激起我老角色新演的创作欲望。一九五四年我便排演了此剧,参加了华东戏曲第一次会演。几十年来(除了“文化大革命”期间)我经常演出这个剧目,直到一九七九年,我已年近七十岁,剧团到扬州公演时,我克服了年龄和体力所带来的具体困难,还坚持上演了这个剧目。
“鸿”剧描述薛平贵投军别窑后一去十数载,音信不通,王宝钏孤守寒窑以野菜度日。一日,在武家坡前挑野菜时,只见鸿雁盘旋不走,王宝钏在坡前写下血书,请鸿雁传书给夫君薛平贵,诉说他日思夜盼的怀亲之情。
“鸿”剧虽是作者重新发展创造的独脚戏,但王室钏却是广大观众所熟悉的舞台形象,因此在扮演时,我是和《三击掌》、《探寒赛》中的王宝钏的形象贯串起来,进一步发展和丰富了王宝钏的形象,着力刻画她对家庭敢于反叛,对爱情无限忠贞,对于理想、信念坚定不移的坚强性格。她虽然孤居寒窑,野菜度日,但坚信薛平贵总有一天“池中蛟龙会达显”。爱情和希望是她战胜孤苦困境的精神支柱,因此她抒发感情的基调是积极的,乐观的,她那抒情的和带有浪漫主义的感情色彩,含蓄而又强烈地体现出坚强性格的素质。为了在扮演时展现出王宝钏在“鸿”剧中所思、所言、所行的行为逻辑和层次,找到准确的心理感觉,在创作过程中,我把这折戏分为五个小段,找出她的思想脉络和贯串动作,使其首尾连贯,自然、朴实地体现了王宝钏在孤苦困境中不畏苦、意志坚定、贤良。温厚,蕴藏着才思和丰富感情的内在气质。
这五个段落是:
第一段:坡前挑菜。第二段:请雁传书。第三段:咬指写书。第四段:雁身系书。第五段:雁飞送书。
春天的早晨,天气晴和。王宝钏手提竹篮去武家坡前挑菜。为了等待薛平贵有朝一日衣锦还乡,她以野菜充饥,苦度时日的生活已坚持了十数年。她心中蕴藏着爱和信念的
力量,她的精神是振作的,心气是平和的,因此我出场时的台步,速度不快不慢,形态平稳沉着,但目前的生活确实是孤独困苦的,几乎是时刻都在盼望着薛平贵的归来。这种无限地盼望、等待,也经常会使她陷入悲叹、痛苦的情感之中,所以在亮相时,要略含忧郁思念之神和怀亲盼望之情。由这个眼神的情感贯串到接唱四句【双蝴蝶】和自报家门的感情中去。
四句【双蝴蝶】的词和自报家门的道白是:
边塞三千里,
寒窑十数年。
我心似明月,
常照薛郎前。
(念)奴家,王宝钏,自从薛郎西凉投军,至今一十余载,未见音讯归来,母亲屡次接我回府,我岂肯忘记那“三击掌”之事。看今日天气晴和,我不免去至武家坡前,挑些野菜度日便了。
在唱的处理上,我在前两句突出了“三”与“十”两个字,“三”是空间的距离,“十”是时间的距离,都是一个“长”的概念,并把“边塞”与“寒窑”用手势配合“三”与“十”指向相反的方向。眼睛要看到三千里以外薛平贵的具体形象,眼神收回时情不能断,似乎已把薛平贵的形象又一次刻印在自己的心中。“寒窑十数年”,表现自己有着坚定的意志。接唱第三句的“心”字时,手抚心胸,在声音的控制上是收“心”放“月”,“月”出时仰头观天,“常照”两字,意境要开阔,眼神要远视,“薛郎前”眼神中映射出心中的希望。接着自报家门,在念到“我岂肯忘记那‘三击掌’之事时”,手指向前方指去,气、恨、怨集于一指,以好女不穿嫁时衣的志气,转到念“看今日天气晴和……。”
这是第一段前边的一节亮相戏,王宝钏虽然和薛平贵相距几千里,音信阻隔,但她始终不忘“三击掌”誓言,十几年如一日,坚定不移,甘守困苦,明月般纯洁的心时时刻刻和千里以外的丈夫联结在一起,短短四句唱和几句念白定下了王宝钏坚强性格的基调,表现了王宝钏贫贱不移的精神境界。通过这一节亮相戏要使观众了解王宝钏,并对她产生同情和赞美。不能掉以轻心,按照一般化自报家门的程式去过场。这就要求演员一出场就要全身心地进入角色的情境,并掌握感情的层次,把观众带入到规定的情境中去,否则这出独脚戏一上来就散了神,难以抓住观众了。
接下去王宝钏手提竹篮去坡前挑菜,一路行来,忽然听见马蹄声。我处理王宝钏对这种声音是特别敏感的,因为薛平贵别窑时就是骑着战马走的,由于对薛平贵的怀念,就会激起心理上的条件反射,所以当听到马蹄声时,先是一惊,惊中略带喜,好像这个声音一下子就攫住了她的心,然后用眼看,远远有一位穿着白袍骑着红马的将爷,直向寒窑方向奔去,就认作是薛平贵。这里先用耳,后用眼,眼睛要交代出具体的形象。然后我用上场门、下场门、正台中三个大幅度的舞台调度,嘴里脱口喊出“军爷请转”,“军爷请转”,一声比一声高,而从声音的传送上,要使观众感到军爷越走越远的意境,到第三声“军爷……”,“请转”两字尚未出口,那位将爷已经远去无影了。这时才悟到自己看错了人,一次希望又成泡影,引发了王宝钏自怜之情。对自己的冒失不觉自感羞愧,唱出了“可叹我念远离伤心绪紧,错把路人当夫君”。不免一阵孤独伤感,闷仄仄走到武家坡前。看到一片遍地发青的野菜,才使自己的心情渐渐平稳下来,回到现实的境遇之中。心情的平静,戏要连贯起来,因此这个过程我是这样处理的:王宝钏走至坡前,看到了遍地的野菜,注意力转移了,心情逐渐平静,于是放下篮子,开始挑野菜。这里我用了三次挑菜的动作,要生活化、真实,而且要熟练,借以表现王宝钏长年靠挑菜度日的生活。
这是第一段的后一节戏,一阵马蹄声的音乐效果,表示有一位穿着白袍,骑着红马的将军路过武家坡,可是王宝钏为什么就把他认作是薛平贵呢?在正常情况下,这种冒失的行动是不可能在相府千金——端庄、稳重、坚定的王室钏身上出现的,这是因为王宝钏十几年来日夜思念,朝夕盼望的怀念之心达到了“形从心出”的境地,因此在表演时,就要紧紧抓住这种心理状态,准确地感觉王宝钏这一心理特征。有层次地体现惊喜、兴奋、失望、自怜、羞愧、继之稍露优闷伤感的感情节奏的微妙变化。
第二段请雁传书,从乐队音响效果发出鸿雁第一次叫声开始。这段戏,虽然没有真的鸿雁出现在舞台上。但是在王宝钏用语言、感情和鸿雁的交流过程中,使观众感到一只识人心愿,懂人言语的鸿雁的形象活现在舞台上,而鸿雁的出现是先有声,后有形。在这里,我处理鸿雁叫三声:第一声,只是听到而没有去注意;第二声,王宝钏似乎感到声音临近一些了,因此抬头看了一下;第三声是鸿雁盘旋而啼,王宝钏感到奇怪,唱出了“又听见空中鸿雁叫不停”。这是引出鸿雁形象的过程,没有这个过程,戏的衔接就会显得不紧凑,同时很难加强观众对鸿雁的形象的感觉。在王宝钏对盘旋而啼的鸿雁疑惑不解时,忽然想起了“八月初八雁门开,鸿雁足下带书来”的传说。想到这里,王宝钏的心情开始波动。鸿雁盘旋不走,难道能替我传书与薛郎不成?在念到“如今正是春天,眼看雁儿正要飞回北方”这两句时,心情已有所激动,接下来带着希望与恳切的语气,念出“雁呀,雁呀!莫非你能替我传书与那薛郎不成?”话音刚落,鸿雁由高而低地飞了,停留在树枝上。这时我的身体要随着鸿雁的飞翔而移动,眼睛由高而低最后集中一点看着鸿雁停落在树枝上,于是露出欣喜的感情和神态,唱出“见鸿雁飞落在树林,对我不住叫连声”。可是它为什么不歇落地面呢?这时我用了左翻手、右翻手两个身段表示疑惑,在右翻手时才发现自己右手上还拿着挑菜的铲刀,难怪鸿雁不肯近身,是怕我手上的铲刀伤害它呀!接唱“我把铲刀来放稳,也免得鸿雁起疑心”。在放铲刀的时候,还要边放边抬头朝鸿雁的方向望去。放好后,站起身来,走近几步,带点起叫的念出“鸿雁呀,鸿雁!你果真能替我传书与那薛郎,你就飞落下来!”“飞落下来”四个字完全上韵,稍有拖腔,让观众的注意力也集中到鸿雁是否会飞落下来的悬念中去。一阵音响效果,鸿雁果然飞落在地。这地方要衔接紧,我用眼神表现鸿雁声起即飞,直线而下的情景,以加强戏的浪漫主义色彩,紧接着王宝钏后退二步,惊喜地发出“呀”声,退步的同时双甩袖。这个“呀”宇,声要轻,但感情要强烈,退步要快,甩袖要贴身而甩,既要表现出王宝钏情不自禁的惊喜而又高兴的心清,又要表现出王宝钏本能地警惕着不要由于自己声、情的流露,使鸿雁惊怕而飞。
接下去是唱【剪剪花】,一共十句,前五句是看到鸿雁果然识自己的心愿,对它流露喜爱感激之情,声音柔和,吐字亲切,当唱到“对我不住把头点,好像是与我把话谈”时,王宝钏对鸿雁的喜爱已把它升华到人化的程度,因此就像对人一样地与它谈心,提出了请它传书带出关的请求。后面五句,就是要写书信,但武家坡又无笔墨纸砚,欲急忙转身回寒窑,可是又怕回窑写书时鸿雁会飞去,于是又突然止步,返转身来,怎么办呢?哪里有两全其美的好办法呢?在这里我用了两手分开的大动作,以示我与薛郎东西各一边,如失去这个良机,多年的心愿就要付于汪洋了。她是多么珍惜鸿雁的停留啊!她的一切希望都寄托在鸿雁身上。因此情急生智,想到了咬指写书,情愿自己皮肉受苦,也不能错过这个不可再得的机会,因此,请求鸿雁稍等片刻。在写书之前,仍有些不放心,便想到把自己所挑的野菜放几棵在鸿雁面前,在放菜时还把沾上的泥土抖尽,这些动作的设计,都是为了加强王宝钏对鸿雁的爱护和害怕鸿雁飞走的心理。
这一段戏是似乎人化了的一只鸿雁与王宝钏心犀相通,王宝钏通过语言和感情与鸿雁进行交流,以浪漫主义的色彩,强化了王宝钏对薛平贵的怀念之心,表现了王宝钏温柔、贤良的性格素质。
咬指写书是第三段戏,由于没有笔墨纸砚,只得以裙代纸,咬破手指,以血代墨。因此第一个动作是撕裙,我处理是两次撕裙,以加强实感,然后坐下,欲咬指,有些怕疼,很自然地看了看鸿雁,想到鸿雁正在等着呢?促使我下决心咬破手指。咬指时,以右水抽挡住伸向口边的左手,慢慢地水抽颤抖,以示手指咬破后的疼痛,然后起唱“倒板”,唱词是“咬指尖流下了心血点点”。这个“心”字很好,如单纯指破指流血的皮肉之苦,就可以用“鲜”字,用“心”字可以表现王宝钏的忠贞、坚定所付出的代价。所以在唱“心”字时,我突转低腔以加强悲切的气氛和十指连心的疼痛感觉。“倒板”后接唱“数板”,唱词是:“千言万语从何处起……”第一、二句吐字行腔是低沉的,唱到“自从郎去后……”开始进入回忆,思绪涌来,顺流而下,演唱时如旧景重现,终于一挥而就把十几年来积存在胸中的心声,一泻千里,倾吐而出。唱到“我自信双眼能够识英贤”这一句,我在“双眼”两字上用了拖腔,把“双”和“眼”拉开,表现她选择薛平贵作为自己的丈夫,自信是有眼力的,选得好,她始终是十分满意的,因此“识英贤”三字更要表现出坚定的神情。接着唱“幸喜感动了鸿雁相怜念”,这一句,“幸喜”两字要强调,“鸿雁”两字要看一下鸿雁以示感激之情,到最后一句“庆重圆”三字大甩腔结束。
这一段戏主要靠演唱来表达,不仅要求吐字清晰,而且要做到字出有境,境中生情,情景交融地把观众引入旧景再现的想像境界,引起感情上的共鸣。
第四段戏是雁身系书。血书一封要请鸿雁带出关去,使王宝钏为难的是,这封血书究竟系在鸿雁身上哪一部分最安全呢?看来看去拿不定主意,第一次想扣在它的颈项,第二次想系在翅膀上,第三次想绑在足上。这三次在演唱时,节奏是逐步加速的,每一次都以动作来假设模仿鸿雁的活动,所以一次次都觉得不安全,在调度上也要围着鸿雁左右观察、思考。最后终于发现系在脊背心是最安全的,因此轻松地唱出“它安安稳稳好飞腾”,表示既安全又满意自己这个发现的神情,随之,双甩袖,合掌,很为得意,肯定这个部位万无一失。系书以后,亲切地抚摸鸿雁,乐队起鸿雁啼叫声效果,以示要起飞,王宝钏又突然想到自然界与人类对幼小动物可能带来的伤害,于是急忙叫住鸿雁,又反复叮咛一阵。
这段戏我主要掌握表演要细致,王宝钏对血书的安全和鸿雁的生命安危考虑得越细微周到,就越能表现王宝钏实现自己心愿的强烈欲望,但演来要生动、真实、有情,否则就会显得拖沓、琐碎,而使戏冷下去。
最后一段是雁飞送书,王宝钏反复叮咛后,向鸿雁说:“鸿雁哥哥呀,我夫妻团圆就全仗你了!”同时面对鸿雁施礼下拜,以示重托感恩之情,雁随着我蹲身下拜的动作,起叫飞翔,我举目起身,目视着鸿雁,由低而高,身体随着鸿雁的盘旋而走小圆场,再以目渐渐远视,看着鸿雁隐入空中,然后配以幅度很大的双甩袖身段,心情激奋全心吐出“呀”字。接唱“大陆板”。这时王宝钏的感情达到高潮,王宝钏十几年来的愁思、哀怨、悲痛、困苦都随着鸿雁飞走了,露出了十几年来从未有过的笑容,因此在身段上要内涵轻松活泼的节奏,就像恢复了当年的王宝钏,一下子感到自己年轻了似的,唱出“只见鸿雁腾了空”很兴奋,到吐出“空”字时,行腔要从声音上表现鸿雁隐入空中的意境。到“堆字”时,兴奋、自豪、甜蜜地想像着夫妻见面后的情景,因此在“堆字”处理上,要根据词意,有时抒情柔和,有时兴奋激昂,越堆越快,最后要微露胜利者自豪的神志,满怀希望地亮相。
这折《鸿雁传书》是抒发王宝钏怀念之情的独脚戏,要演好它,不仅靠演员能做到准确而深入地去挖掘她的心理活动和感情的变化,还要靠有一定的艺术手段表现出来。演出这折戏,除了需要具备一些青衣行当的台步、水袖最基本的功夫以外,主要是唱的功夫要深厚,从吐字、声音、板头到感情节奏的变化,既要做到有精心细微的艺术处理,又要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再就是表演方面的功夫,特别眼神的功夫是个关键。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主要靠眼神,因为满台只有一个人物,交流的对象都是虚拟的,因此心里必须要有具体的形象,交流时才能有真实的感觉,同时,一个人物要照顾到满台有戏,也必须对舞台的情、景、物有具体的设想和对形象的视觉和心理感觉。例如听到马啼声和鸿雁啼叫声的心理感觉,以及对薛平贵和鸿雁的具体的视觉形象,都要使之活在心里才能现在眼里。我当初排练此剧时,为了寻找对鸿雁的具体视觉形象,曾多次在清晨和傍晚时去玄武湖动物园观察雁的起飞、下落等等的神态,雁的大、小、高、矮,了解它的习性,并常留心天空飞雁、飞鸟的行踪,练习看雁、鸟腾隐空中的眼神,然后再通过排练实践,琢磨搬上舞台时的艺术处理,努力做到像王宝钏那样去思想,去感觉,使表演逼真、感人,符合人物的神态。总之,我感到任何好的程式都要富于心理感觉,才能有艺术感染力。这也就是一些著名前辈表演艺术家所常说的,心里有才能眼里有。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