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人物传 表演 扬剧唱词 老资料馆 扬剧论文 报刊专著 舞台艺术 导演 传承谱系 行话习俗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扬剧戏考 > 人物传 >

忆王秀兰大姐

时间:2010-03-26 20:43来源:徐秀芳艺术网 作者:刘一飞 点击:




忆王秀兰大姐

刘一飞 口述  陆声洪 整理

            时间匆匆过去,一瞬间,秀兰大姐离开我们已经 26个年头了!想当年,我和秀兰大姐一起走东漂西,往南闯北,辗转演出于上海、南京、镇江、扬州和泰州一带,尝尽人间苦水。而秀兰大姐更是倍受辛苦。历历往事,如在眼前。

         台上台下,秀兰大姐多次遭受汪伪特务、伪军头目和国民党军队的棒打鞭笞。这些屈辱、仇恨,她是寒天吃凉水,点点记心头。对在解放区演出受到的热情接待和真诚关怀,她铭于肺腑,终生未忘。她热爱共产党,是打心底里热爱;她赞美社会主义,是用心声来赞美。她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了伟大的共产党,献给了人民的扬剧事业。她为扬剧事业执着追求的奋斗精神,不断地鼓舞我们。

         1915年的农历四月初九,秀兰大姐出生在扬州东郊廖家沟东岸(今属湾头乡夏桥村)的一个农民家庭里。父亲王如松是一个擅长四胡的瓦匠,会拉扬州“小开口”,是秀兰大姐的启蒙老师之一。

         1926年,12岁的秀兰大姐去上海进入黄永主办的永乐社学戏,师傅傅成德、谢义才、王秀清、范春奎四人,与高秀英,黄秀花,陈秀珍同为永乐社的第一批学员,即是当年社会上流传的“扬剧四秀”。

秀兰大姐刻苦好学,戏路很宽,艺术上比较全面,生旦净丑样样能演。由于她的声音清脆,手脚灵活,所以启蒙戏学了小花脸,在《王小二过年》中表演王小二,在《王樵楼磨豆腐》中扮演王樵楼。在《洋烟自叹》扮演包人了,在《四老爷打面缸》中演四老爷。最先,在上海 “神仙世界”演出了《王樵楼磨豆腐》,接着,又在上海、扬州等地演出了高跷《大补缸》。她演的很认真,一丝不苟,幽默逗人,妙趣横生。

旧社会,一年一度有个封箱戏,规定演员一律反串,即男演旦角,女演生、净、丑角。秀兰大姐在《吕布与貂蝉》这出戏反串了奸臣董卓,属于净角,她迈走方步,挺胸凸肚,抿着鼻子唱上几段,演的惟妙惟肖,引得哄堂大笑。

       15岁时,秀兰大姐改唱旦角,花旦、青衣、彩旦、风骚旦样样都来。同时,她还兼演生角,在《宋江闹院》中演宋江,在《活捉张三郎》中演张文远。她的拿手好戏是 “三女”,即《桃花女》、《痴心女》、《麻疯女》,尤其是 《桃花女》演的丝丝入扣,感情真挚,形象逼真,委婉动人,到处受到欢迎。可谁料到,演戏出了名,随之而来的竟是一次次横遭无情的毒打!

        1942年夏天,秀兰大姐冲破上海太原坊戏场老板、大流氓头子王阿富的约束,来到扬州大舞台演出她的拿手好戏《桃花女》。这一下激怒了王阿富,他随即与扬州有势力的大律师戴天球联系,请其帮助“惩治”一下秀兰大姐,以泄心中之恨。一心投靠日本侵略者的汪伪特务陶涛在戴天球指使下,在大舞台门口西侧,趁着秀兰大姐外出时候,在大庭广众之下,迎上去狠狠打了两记耳光,并想继续寻衅闹事。大舞台老板孙道生深知秀兰大姐的《桃花女》是棵摇钱树,生怕逼走秀兰大姐,一笔好生意落空。于是连忙出面调解,请了两桌酒“打招呼”,才算勉强了事。这笔花费,还是落到秀兰大姐头上。当时,我们虽愤愤不平,可又有什么办法呢?身在沦陷区,我们这些穷唱戏的,好比砧板上一块肉,任人砧,任人剁,只得打掉了牙齿往肚里呐!

        1943年,我和秀兰大姐一齐到仙女庙(今江都镇)方家祠堂演出。有一天,驻防的和平军熊团长的母亲过七十大寿,找我们去唱堂戏庆贺,点的是《桃花女》。刘慧兰演晚娘形象逼真,秀兰大姐的桃花女更演得入骨三分,唱腔委婉感人。晚娘逼打桃花女一场,秀兰大姐结合自己到处飘零,受尽欺凌的身世,情动于衷,珠泪滚滚,跪在晚娘面前,哀求诉苦,声声凄楚,满场人泣不成声;熊团长的老娘也潸然泪下,阵阵哽咽。那熊团长一见,顿起无名之火,泼口大骂起来:“妈的,今天是大喜日子,里里外外,热热闹闹的,你这个小女戏子却像哭丧似的,把老寿星也弄得哭哭啼啼的,这还得了!”他朝士兵们一挥手,“来,这小女戏子会哭,就叫她哭个痛快!上,一齐给我狠狠地打!”士兵们一听吩咐,一个个如狼似虎冲上舞台,把秀兰大姐和其他演员没头没脸地一顿乱打,还全部罚跪在台上,连我们文武场也无一幸免。

        又一次,那是 1948年,我和秀兰大姐在镇江王家巷共舞台演出《桃花女》时,正是解放大军渡江前夕。剧场周围住满了国民党伤兵。方形的剧场里,五条通长走道,把座位分成六个部位,其中五个部分都被国民党军队伤兵占据,天天看“白戏”,只留下一个部分给我们卖票糊口。

        有一天,部分伤兵坐进了卖票区。这一下我们演戏的心里慌了,不好卖票,明天怎么糊口?于是,我和庞一笑赶忙走下台,走到他们面前,庞一笑哭丧着脸一头跪了下去,想以情感化他们。我双手打了一个拱说: “请诸位老总行个方便,照顾照顾,坐到那一边去,这一边吗,是我们卖票混口饭吃吃的!实在对不起,对不起!”这几个伤兵像木头人一样,理也不理一下,那边有几个伤兵通点情理,忙站起来招呼他们过去。这边几个蛮不讲理的家伙竟出言不逊,和他们互骂起来,然后又发展到互相动手,打得不可开交。那些蛮不讲理的伤兵打不过别人,就把气出在我们唱戏的身上,一齐跳上台来,对我们唱戏的拳打脚踢。事后,秀兰大姐被打的拱到台肚里去了。事后,秀兰大姐泪水直流,她伤心地说:“人人都说桃花女命苦,有谁知道,我这演桃花女的人要比桃花女更苦啊!真是生不如死!”

        在旧社会,秀兰大姐吃尽了人间辛苦,但她从未丧失对生活的信心。她不止一次地对我说: “兄弟,世道虽然险恶,不过好人还是有的,共产党就是大好人!善恶到头终有报,坏人终是长不了的!”

        她一直牢记着我们同在路北剧团演出时的情景。那是 1942年的春天,我们在大仪北面的小街子演戏,共产党的一位姓陈的区长对我们像亲人一样,讲起话来亲切谦和,半点架子也没有。在我们演出前后或中间休息时间,他就上台向群众宣传形势、政策。我们之间配合得非常默契。每次演出结束后回扬州,他都送好多米作酬劳,还用小驴子帮我们一直送到扬州西北郊司徒庙。一桩桩鱼水情,给秀兰大姐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解放以后,秀兰大姐才真正体会到人间温暖。她热爱新社会,珍惜好时光,在政治上积极要求进步,在艺术上精益求精,刻意求新。在党组织的关怀教育下,秀兰大姐政治上和艺术上都日臻成熟。 1952年,大姐参加了苏北文联,被选为文联委员。1954年,参加华东会演,荣获二等奖。同年参加中国戏剧家协会。1959年8月8日,她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于同月,随团到北京汇报演出扬州优秀传统剧《百岁挂帅》和《挑女婿》等。

       

她演的百岁老人佘太君,形象逼真,感情真挚,唱腔优美,时而慷慨铿锵,时而委婉柔绵,感人至深。敬爱的周总理陪同外宾观看了演出。散戏后,周总理因忙于送走外宾,当晚未能接见演出人员。第二天晚上是一台扬剧小戏,秀兰大姐在《挑女婿》中饰演了老妈妈张贺氏。散戏后,周总理健步上台,接见全体演出人员。他握住秀兰大姐的手问: “昨天那佘太君是你演的吧?”秀兰大姐点了点头说:“是的,请总理指点。”周总理十分高兴地说:“好,你把我们中国古代妇女的英雄形象和气质都演出来了!你演得好,祝贺你!”

        同年 10月,秀兰大姐和省扬剧团全体同志一道,到上海海燕电影制品厂拍摄扬剧艺术片《百岁挂帅》。其实,她已感身体不适,但炽烈的责任感和坚强的事业心,激励她带病坚持拍摄好扬剧第一个大型艺术片。影片拍到一半时,秀兰大姐病已沉重,胃下垂三公分,吃什么,吐什么,脸上日渐消瘦,与刚开拍时相比已俨若两人。此时,她天天靠挂葡萄糖盐水维系生命。在电影棚里,她连站立都已感到困难,全靠剧中柴郡主、穆桂英、杨文广三代人搀扶着她。电影导演徐舒林同志见了深受感动,在后来的拍摄中,也尽量给予照顾。

        与此同时,旅居上海的扬州一带乡亲纷纷要求观看扬剧《百岁挂帅》的舞台演出。剧团领导感到十分为难。秀兰大姐为了不使乡亲们失望,忍受着极大的痛苦,坚持到天蟾舞台连续演出了 10场《百岁挂帅》。每晚演出,都是三个人把她搀到上场口,在下场口,也有三四个等着接她。一到后台,她就累得瘫下来了。

        电影拍完了,戏演过了,秀兰大姐也彻底倒下来了。全团同志回到南京时,秀兰大姐没能回家,就被直接送到了医院。经仔细检查,诊断是食道癌。全体同志无不震惊。管文蔚副省长亲自到中医院看望了秀兰大姐,并嘱咐医生和医院领导说: “对王秀兰同志的病,要尽最好、最有效的药用,不管花多少钱,能活一天,要保一天!”

        我闻讯赶去南京中医院看望秀兰大姐时,她十分难过地说: “兄弟,看来姐姐不行了。唉,我恨那,难道再活几年到50岁再死就不行啊?要是行,我还能再为党、为扬剧工作4年呢!”

        我万万没有料到,这次看望,竟成诀别! 1960年6月30号,这个入党10个多月的新党员,抱着事业未竟的遗恨离开我们而去!由此,党失去了一位忠实的好女儿,扬剧界失去了一位优秀演员,我也失去了一位胜似同胞的好姐姐!

        当年下半年,敬爱的周总理陪同西哈努克亲王到南京访问,本应由省扬剧团演出《百岁挂帅》来招待外宾。当他得知秀兰大姐已于不久前逝世时,不禁一瞬惊讶,一时沉默,不胜感慨。后来,由华素琴同志去宾馆清唱了一段穆桂英的 “登高丘”。一曲唱毕,周总理握着华素琴的手沉痛地说:“听说,演佘太君的王秀兰同志逝世了,很可惜啊!她是个好演员啊!”

        秀兰大姐过早地离开了我们,这已是无法挽回。但她刻意塑造的中国古代英雄妇女的光辉形象,将永远铭刻在广大扬剧观众的心头;她为扬剧事业做出的重大贡献,将永载扬剧史册!

1986年4月23日于扬州

《江苏文史资料》第 14 辑 /1984 年 (孔凡中 整理)

 


(责任编辑:水易)
顶一下
(23)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新闻和文献为网络转载,若未注明版权之处或原作者,请及时联系本站添加版权或删除文章。
最新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