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我完成了扬州市戏曲学校的各项学业,以优异的成绩分配到江苏省扬剧团工作,实有一种十年磨一剑、青锋未曾试的感觉,踌躇满志。可当我真正走向工作岗位以后,才逐步发现戏剧艺术并非我初想的那样简单。一个艺校与一个成熟的演员还有较大的距离,真是欲速而不达啊!学校里我们所掌握的只是舞台艺术最基本的知识,然而要成功的塑造角色,不但要具备基本条件、文化素质,还要具备一定的艺术修为和心路历程以及舞台实践,方能获得观众的认可。因为舞台艺术是一门面对观众的艺术,所有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都容不得半点虚假,唱做练打,所有的基础训练都要与饰演的角色有机地结合起来,尽释所能,一气呵成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一个优秀演员的义务就是要将剧中人的喜怒哀乐传递到位,恰到好处地来牵动观众的心弦,让他们倍受鼓舞,真正的感受到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我们当时属于团里最年轻的演员梯队,每天都有师兄师姐们带领我们练早功,有始有终,仿佛又进师门,只不过觉得视野变得开阔起来了。因为每天早功之后,就能直接加入团里大戏和折子戏的排练,虽然在每台戏中基本担任的都是龙套,但却有别于戏校,不时的让我们切身感受到舞台艺术的整体氛围,同时也增添了许多学习的机会。听前辈们唱、看他们表演,简直就是一种出神入化的感觉。也倍添了我们青年人对戏剧艺术浓厚的兴趣和满腔的热爱!
接下来,平时我们都以练功排练包括例行的巡回演出工作为核心,并渐渐地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闲来无事就开始博览群书,求知若渴。特别注重于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学和史学,先古圣贤,古往今来,真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细想我们的前辈他们为了奉献艺术的精美孜孜不倦地追求所付出的毕生的努力,多么令后人敬重啊!
随着岁月的更迭,我们送走了一个个流金岁月。告别了人生最美好的青春,晃荡之间,不知不觉已进入到新的时代。在那峥嵘的岁月里,我们昂首阔步,迎接二十一世纪的到来。十年的学习、历练和等待,我曾先后主演过《柜中缘》、《打金砖》、《杀庙》、《老少换妻》和《扫松下书》等几出折子戏,分别得到了领导老师以及观众们的赞赏,并在他们的关怀下使我从一个一文不名的毛头小子逐渐发展成为团里的中坚力量,初步实现了成家立业的理想!
过了而立之年,我想每个人或多或少地拥有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真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几分耕耘,几分收获。”幸福永远不会辜负勤劳执着为事业付出心血的人。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热衷的文艺事业,并未因为改革开放成果进一步辉煌而变得蒸蒸日上,反而在波澜壮阔的经济大潮下出现急剧滑坡现象,给我们思想和心理上蒙上了一层浓浓的迷雾。未知的路还很长,究竟是盲目追随还是立马转行,千万次的撞击,千万次的问,自己似乎也迷失了方向。迫于生计,工作之余还不停地张罗第二职业,搞音响、跑推销、开出租、忙货运,简直就把深深热爱的扬剧事业当作了自己的业余爱好,差一点让小富即安的思想吞噬了自己。
不久,随着经济改革日趋稳定,文艺事业犹如春风吹拂,慢慢地出现了复苏的现象,尤其我们江苏在党的路线方针正确指引下以及各级领导的悉心关怀下,确立了文化大省和经济强省的宏伟蓝图,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文艺复兴的举措。经济搭台。文化唱戏,并很快地成立了江苏省演艺集团,将原有的几家省属院团组合到一起,打造成一艘大型的演艺航母,进行优势互补,扬帆启航。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培养新人,增加艺术生产,扩大经营范围,为繁荣我们江苏演艺事业谱下了不朽的乐章!
严冬过后,翘待春回,灿烂的阳光照耀着冰封的大地,融化的冰雪汇成一股股暖流在我们的心中流淌。热爱文艺的青年人宛如朵朵含苞欲放的花蕾,春色满园。争相开放。短时间内,江苏文艺圈满目繁星,人才辈出,春意盎然,久违的文艺市场也出现了一片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
此时的我,工作上正处于风华正茂的年代。还算是一个抓住青春尾巴未放的年轻人。短短的几年里,演出的任务接踵而至,分别在大型古装戏《马娘娘》中扮演朱元璋,《圆梦记》中扮演李伯,《情定关山》中扮演杨四郎,《百岁挂帅》中扮演焦廷贵,《巡按还乡》中扮演贾步以及大型现代戏《七彩树》担任男主角李二喜。其中囊括了我们扬剧舞台上文武小生、花脸、须生、老生以及红生几种行当的表演模式,并获得了领导同行和观众们的一致好评。几年来通过不同角色的塑造和舞台实践,也大大地提高了我的表演素质,丰富了我的艺术人生!其实取得了这些成绩,对于成熟的演员来说是远远不够的,这只能证明一种经历和前期努力的成果。作为戏剧演员,这也是你艺术生涯中的必修之课。在我们演艺圈内,曾有人言“某某某天赋如何,是块唱戏的料”显然这句话有一定的客观存在性。依我看,这只能说明一个演员所具备的尚好的先决条件,并不代表你已具有驾驭舞台的能力,在天赋与勤奋之间,我更多地倾向于后者。艺术是一门源自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学科,舞台虽小,包罗万象,通常是以弘扬人间的真善美和批判人间的假丑恶为主旋律,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从业者须积极地深入生活,了解人物的内心和人生百态,以自己的真情实感将你所塑造的角色淋漓尽致地奉献给观众。
近年来,扬剧已被定为国家级人类非口头文化遗产,对于我们每一位扬剧爱好者来说是一件值得欢欣鼓舞的事。然而在现代文明的光环下似乎又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同时再次敲响了我们的警钟,回荡的钟声在不时地昭示着我们,尤其是年轻人,不要蹲守在老一辈给我们积淀的基础之上,停滞不前。当务之急,我们更应该标新立异,开拓进取。
许多年来,可爱的观众给予了我们太多的感动,他们用雷鸣的掌声和绚丽的鲜花证明了我们的价值所在,也激励了一代代为艺术奉献的扬剧人,引用一句经典的歌词所唱:“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我相信,橄榄枝会永远垂青那些有理想有准备有抱负的年轻人,更加坚信我们所种植的艺术之花永不凋谢,经久不衰!
如今,扬剧已成为我生命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不管风云如何变幻,我将完善自我,锲而不舍、坚定不移地为扬剧事业奉献终生!
(原载 《剧影月报》2009年01期)
(责任编辑:颜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