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人物传 表演 扬剧唱词 老资料馆 扬剧论文 报刊专著 舞台艺术 导演 传承谱系 行话习俗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扬剧戏考 > 人物传 >

妙音轻啭扬州韵 “戏痴”一梦三十年

时间:2017-01-17 13:48来源:扬州扬剧网 作者:秩名 点击:




妙音轻啭扬州韵  戏痴一梦三十年
—记扬城戏曲文化坚守人
 
 
       丝竹悠扬,锣鼓铿锵,优美的唱腔伴着颇富感染力的琴声,在扬州市江都区吕庄村村委会大院里回荡。台上一位青衣花旦身段袅娜,唱腔婉转,举手投足间仪态万千,声声吟唱动人心弦,赢得了台下观众的阵阵喝彩。
 
       一曲作罢,花旦退至后台,不时帮这个演员拽拽衣襟,督促那个演员换换戏服,忙碌不迭。
 
        她就是扬州市江都扬剧团团长刘乃茹。
 
        江都扬剧团成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剧团演员数十年来致力于扬剧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不断扩大扬剧的影响力。刘乃茹作为扬剧团的戏曲演员兼现任团长,将三十年的青春投入进戏曲表演和剧团建设。可以说她的生命已经和扬剧产生了不可分割的联系。
 
 
初入梨园,岁月峥嵘
 
        1969年刘乃茹出生于扬州邗江酒甸的一个普通家庭,父母都是戏曲爱好者,平时爱哼唱扬州小调。在那个并不富裕的年代,刘乃茹家里却有一台人人羡慕的“熊猫”牌半导体收音机。
 
        “小时候我最喜欢听收音机,这个东西(在那个年代)可稀奇啦,经常听到里边时不时飘出咿咿呀呀的唱戏声,很好听,就开始不自觉地跟着模仿、哼唱。”如今年过半百的刘乃茹在回忆起少年时光时依旧目光炯炯,嘴角带笑。
 
       在家庭的濡染之下,豆蔻之年的刘乃茹表现出了对扬剧强烈的热爱。再加上她面容姣好,身段轻盈,嗓音清脆,于是刘乃茹在1985年顺利进入了扬州戏曲学校(1991年更名为扬州文化艺术学校)的扬剧表演专业,开始系统地学习扬剧表演。
 
       “我们那时候在戏校很辛苦,每天天还没亮就到练功房里练功。”刘乃茹感慨道,“基本功对于艺校生来说,就是生命一样的存在。练不好还会受到惩罚,惩罚就是扎马步,一扎扎一整天,半天下来腿就已经瘫软走不动路了。”回忆起艺校的那段岁月,刘乃茹表示虽然难熬,但路是自己选的,再难也要咬牙坚持,好在有艺校的同学们相互扶持,也就不觉得那么辛苦了。
 
        去年正值刘乃茹从扬州戏校毕业25周年同学聚会,大家数十年后再次聚首,感该万千。饭桌上老同学们把酒言欢,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演绎舞台,遍地开花
 
        1990年从戏校毕业后的刘乃茹经老师介绍来到了江都扬剧团工作,唱花旦,亦反串小生。初来剧团的她经验不足,上台演出时经常会出现小瑕疵,自己私下里也时常懊恼不已。后在剧团老前辈们手把手的教导下,从身段动作到曲调唱腔,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从艺以来,刘乃茹的演绎舞台遍地开花,小到村头大棚,大到人民剧院,她都毫不含糊。由她主演的扬剧《林娘》、《双玉蝉》等唱段在扬州当地传唱度颇高,她本人也获得国家二级演员的殊荣。
 
        2015年,刘乃茹接任江都扬剧团团长一职,引领剧团投入公益汇演,弘扬向上向善的正能量。近年来,她不仅率领扬剧团在扬州公益演出,还辗转北京、西安等建筑工地,通过扬剧的形式,宣传道德模范。扬剧团创作的《画像》、《红色风波》等作品,题材全部从身边发生的真实事件采集而来,经过文艺加工、精心编排,呈现在人们面前。
 
        刘乃茹说:“以身边好人为原型创作的文艺作品,人们看得见、摸得着,在群众当中有口皆碑,自然让老百姓信得过。”
 
 
 
 
因戏结缘,伉俪情深
 
        “她年轻的时候很漂亮,是咱们扬剧团的台柱子,好多人都会点名找她演戏。也有相当多的小男生追求她,当时我压力老大了。”刘乃茹的先生凌宁打趣道。只见我面前这个五官英伟,帅气的中年男人眼睛里满是笑意。
 
        凌宁和刘乃茹年轻时同为江都扬剧团的演员,二人经常搭档合作,凌宁唱小生,刘乃茹便唱花旦。由他们二位主演的扬剧《林娘》选段在当地非常出名,他们俩也在一次次的排练和磨合中擦出了爱情的火花。
 
        记者了解到,凌宁是当年江都扬剧团老团长、著名扬剧艺术大师凌桂泉之子。在凌老的牵线下,凌刘二人喜结连理,成为了戏曲行业令人羡艳的一对眷侣。
 
        如今,凌刘夫妻已结缘二十余年,二人琴瑟和鸣,伉俪情深。据女儿凌荣欣透露,父母结婚这么多年很少红过脸,恩爱得很。二人闲暇时经常在家切磋戏艺,一有空就唱那么两句,其乐融融,和暖幸福。
 
 
戏曲传承,新秀迭起
 
        2010年,扬州艺校首次设立的免费扬剧班的学员们毕业。15名扬剧班学员毕业后全部进入了江都扬剧团,承载着传承、弘扬和发展扬剧重任的他们成为扬州戏曲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戏剧传人。
 
        由江都扬剧团斥资打造的古装大戏《江都公主刘细君》,全部由这批新学员参与出演。而刘乃茹则担负起了培训这群年轻演员的重任。
 
         数月里,她每天从晨练起就与孩子们一起,除了指导唱腔与身段,还肩负一个重要的任务——传授孩子们舞台经验。“当年自己也是这样一次次排练过来的,跌打滚爬不容易,所以看他们就像自己的孩子。”刘乃茹说。
 
         最终,《江都公主刘细君》在扬州大剧院顺利公演,变幻的灯光,异域的布景,华丽的戏服,悠扬的配乐,优美的唱腔,饱满的深情融为一体,呈现出令人难以忘怀的艺术效果,演出获得了极大的反响。
 
       新学员们对于刘乃茹的教诲和提携十分感恩:“刘老师对我们真的很好,一点架子都没有,相当耐心。她每次都喊我们霞仔(扬州话的“孩子”),感觉我们好像都是她的孩子一样。”
 
 
传承不易,寻找出路
在从事戏曲表演的三十余年里,刘乃茹始终对扬剧满怀热情,可传承之路却并非想象之中那么平坦顺利,她也曾屡次碰壁受阻。
 
记者从扬剧团老演员卞师傅处了解到,剧团演员的工资一部分由政府发放,还有一部分是平时演出的收入。然而近年来演出市场萎缩,收入渐少,且政府拨给国营剧团的经费有限,于是困窘的经济状况严重地影响了扬剧的生存和发展。曾经有一段时间,剧团甚至无力维持工资发放。身为剧团团长,刘乃茹承受着很大的压力,不断在摸索中找寻出路。
 
 
        扬剧作为地方戏的一种,除了坚守住自身的特色外,同时也需要一定的创新,适当借鉴其它戏曲的长处,墨守成规很难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深谙这一道理的刘乃茹联合盐城市的淮剧艺术家投入大量精力进行探讨研究,将扬剧和淮剧这两种地方戏曲融合起来创作新剧本。绵长细腻的扬剧和明朗粗犷的淮剧在声与乐的交织中绽放出新的艺术火花,吸引了当地很多听众。渐渐地,剧团发展走向正轨,这令刘乃茹很是欣慰。
 
        刘乃茹感慨道:“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很多人都关注着娱乐明星、电影和电视剧,却很少有人会静下心来用心地听一出戏曲。戏曲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却也是容易让人忽略的一部分。为了这份文化的传承,光是我们戏曲工作者努力是完全不够的,真正需要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看到戏曲的魅力,为戏曲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责任编辑:水易)
顶一下
(22)
75.9%
踩一下
(7)
24.1%
------分隔线----------------------------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新闻和文献为网络转载,若未注明版权之处或原作者,请及时联系本站添加版权或删除文章。
最新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