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茶社外装修政府,已给投资了55万,今天政府又要投资700万,进行内部装修和更新灯光和音响,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个大动作。”李彦波心有期待地说,等茶社装修好了,或许是个新的开始。“到时候,可能还会给茶社起个更响亮的名字。” 表面上有些困惑的李彦波,其实心里始终很有底。而让他有底的依然是京剧本身。他举例说,大凡国家级的贵宾来我国访问,用以招待贵宾的文化大餐仍然少不了京剧。这是由于可称得上纯正的中华民族的文化大餐中,无论如何京剧是不可或缺的。“京剧这门艺术,往大了说,它代表了中国的民族文化;小了说,一个城市有这样的高雅消遣场所,它彰显的是城市的品位。”李彦波分析说,京剧并非没有市场,而是宣传和引导得不够。 而就当前京剧的“人才青黄不接”、“台上振兴,台下冷清”、“叫好不叫座”的普遍现状,有政协委员曾指出,“其实国家每年投入在京剧上的钱不是太少,但效果并不好。最关键的是要让京剧自己‘造血’,而不是政府源源不断地‘输血’ 对此李彦波则认为,“输血”也是为了更好地“造血”。当下京剧不景气的重要原因是缺乏现代的市场推广手段。“一旦宣传上去了,市场上有了一定的份额,连演员、剧目、剧种、剧团也相得益彰,并且形成继承与发展、创作与演出的良性循环。” 说到宣传和推广,又涉及到一个资金问题。从“输血”到“造血”,本身就是一个市场化的过程。看似简单,实则艰难,甚至涉及到体制问题。戏曲不像电影有制片人,京剧的市场化之路注定更加艰难。 没有观众就没有市场,更谈不上振兴。对于未来京剧茶社的发展,李彦波曾有大胆的设想,能不能把门票降得再低点,让更多的人走进戏院?而这中间的演出成本却又成了问题。但他一直在尝试着寻找突破口。“我很嫉妒眼下热播的电影《阿凡达》,京剧多少年没见过排长队购票的场面了啊。”李彦波淡淡地说。 (责任编辑:水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