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离开上海到江苏 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上海的枪声打响的时候,华素琴他们的勇敢剧团正在上海闸北大戏院演出。因战事日紧,炮火声近,已无人看戏,只得停演,转移到虹口长春楼。虽然当时虹口还没有战斗,但人心已全部被战事所吸引,不可能像往常那样,天天有观众。因此只得演演停停,有观众来即开锣,没观众买票就停下来。 剧团的同仁们,也和上海所有的百姓一样,十分关心战局。不知谁找了一张上海市区图,挂在后台,又不知谁做了不少小红旗,凡听到解放军打到了什么区、什么街时,便在那一区、那一街插上小红旗,以此了解解放上海的过程。直到上海全部解放。 华素琴当时对共产党,对解放军,可以说是一无所知,根本不了解共产党的宗旨和政策,对军队,她过去见过侵华的日本帝国主义军队,见过国民党军队。她的经历告诉她,军队都是欺压老百姓的。特别经过在楚城大戏院演出时受国民党伤兵的侮辱后,对军队更是既怕又恨。再加上长期生活在国民党统治的天底下,经常听到的是反共宣传,对一个只埋头唱戏,不接触政治的年轻女艺人来说,不可能完全不受其影响。但是,长期的从艺生活,长期在社会上闯荡,也给她一些生活的经验,其中一条就是:耳听为虚,眼见是实。她要待自己亲眼看到后,才能得出自己的结论。 上海解放了,解放军威武雄壮地开进了大上海。 在枪炮声逐渐稀疏,渐渐停止之后的第二天,她抱着既担心又好奇的心情,跑到了马路上。当时她家住在百老汇路状元大附近,到马路上一看,她惊奇地愣住了。只见解放军一排排,一行行整整齐齐地坐在马路边。不少群众在给解放军送热茶热水,解放军对老百姓的热情慰问,不但态度和蔼可亲,而且个个露出真诚的感谢之情。解放军和老百姓之间是那样水乳交融,虽都互不认识,却像久别重逢的亲人一样。这情景使华素琴深有感触。她想起了日本鬼子,她想起了国民党伤兵,这是多么鲜明的对比啊!她觉得解放军不但不可怕,而且感到亲切。她对共产党的恐惧心情消失了,提到胸口的心落下了,她心里觉得安定了。 随着解放上海的战役结束,社会生活迅速安定,大上海很快又像往常那样热闹起来。大概只相隔四五天后,戏院就重新开始营业。华素琴又恢复了演艺生活。 不久,勇敢剧团又流动到华素琴在学艺期间度过了相当长的岁月的地方——太原坊戏院。 到了太原坊,她感慨万千。当年在这里学艺,在这里练功,也是在这里挨师傅打,听师傅教诲……。现在,她已不再是个学徒,而是挂头牌的旦角演员了。这里,过去曾是她的考场,起跑线的起点,现在在这个曾是她学艺的地方,要开始新的学习。 当时上海市军管会的有关部门,开始注意、关心到了这些民间职业剧团,开始在这些团体里开展工作。他们根据艺人的实际情况,组织艺人学唱革命歌曲,通过歌词的革命内容,逐渐开展学习活动。 华素琴自小就喜欢学唱流行歌曲和各种小调,因此她对学唱革命歌曲,十分感兴趣,积极参加了所有的教唱活动。通过唱革命歌曲,她开始懂得了共产党是“为人民谋幸福的”、“领导人民求解放、闹翻身”、“军民是一家人”,过去受国民党欺压,“妇女是在最底层”等等,浅显的革命道理,对共产党、解放军开始有了些朦朦胧胧的认识。 一九五〇年,政务院发布了有关戏改的文件,明确提出了改制、改戏、改人的要求。所谓改制,是要废除过去那种封建班主私人所有的制度,改为集体所有共和班式的剧团;改戏是要达到舞台演出净化、美化,改掉那些不健康的、淫秽的、丑化劳动人民形象的种种封建性糟粕;改人则主要是向艺人进行政治思想教育,使她们的演出不但能逐步适应新社会的要求,而且能为社会作奉献。 上海戏剧界的民主改革,是从文艺界领导同志在上海人民大舞台召开的动员大会开始的。那天当华素琴走到人民大舞台时,首先映入她眼帘的是“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八个闪闪发光的大字。她心潮激荡,感到无比兴奋,也无比自豪。她想,在旧社会,像她这样唱戏的,是下九流要饭的戏花子;而今天能昂首挺胸,大步登堂入室,参加这样隆重庄严的大会,新旧对比,一天一地,怎能叫她不激动,不振奋? 动员大会由刘厚生、马少波等领导同志做报告。报告明确阐述了文艺工作的作用,文艺工作者的任务,以及文艺工作者的地位。提出了民主改革的要求,戏改的目的等等。对大会上所有的报告,讲话,华素琴都聚精会神,认真地听,认真地记,生怕漏掉了什么重要的话。 动员大会以后,华素琴所在的剧团组织艺人学习了毛主席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和有关戏改的政策。通过学习,她懂得了戏曲和其他姐妹艺术一样,都是以为人民服务为目的的。演员和艺术家一样都是革命文艺工作者,都肩负着人类灵魂工程师的重任。演戏,不再单纯是为了了吃饭,更不是为少数人取悦的工具,而是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的螺丝钉。她感到在新社会,做一个演员,任重道远,有多少东西需要重新学习,有多么广阔的前景等待她去开拓。她感到浑身是劲,无比自豪,被人瞧不起的艺人翻身了,一跃而成为人民的演员。新的生活在她面前展开,她张开双手,去迎接艺术的春天。 经过学习,华素琴和她剧团的同事提高了认识,她们联系自己的演出,根据戏改的要求,审视所有的剧目。对那些明令禁演的剧目和带有浓厚封建性糟粕以及内容不健康、庸俗低级的内容,坚决剔除,并排演了一批有积极意义的剧目,如《兰娘》、《九件衣》、《闯王进京》、《红娘子》等。 《兰娘》是为配合镇压反革命运动而排练的新剧目。戏的主题是大义灭亲。这戏对当时开展的运动,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闯王进京》写的是闯王李自成在夺取胜利后的教训,对刚解放不久的形势,也富有现实意义。 一九五一年,抗美援朝运动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开展。华素琴和她的同事们,怀着对帝国主义的仇恨,对新社会的热爱,积极投入了抗美援朝的宣传、义演、捐献等一系列活动。她与扬剧金派创始人金运贵,联袂合作演出了《珍珠塔》,另外还演出《打金枝》,为抗美援朝尽了自己一份心力。 1952年,华素琴由勇敢剧团转到了上海艺宣扬剧团。当时同台的主要演员有蔡元庆、筱玉香、筱艳香等。经常上演的剧目有《梁山伯与祝英台》、《宝莲灯》等。 艺宣扬剧团,也是民间职业剧团,虽然营业情况不错,但从艺术发展上看,华素琴觉得比越剧、沪剧等剧种都有相当差距。这些剧种不但上演的剧目全部都是剧本制,而且有了导演,有舞台美术各部门的配合,在戏曲音乐上也有所发展,更加丰富。而艺宣扬剧团虽然有的剧目也有剧本可依,但不少剧目仍停留在解放前的幕表制阶段,全靠演员在台上即兴发挥,很难保证淌出的质量,更难以得到发展和提高。她为剧种的发展和个人的前途焦心,期待着改变这种状况。 还在1951年的时候,扬州苏北实验扬剧团副团民张玉卿即到过上海,向华素琴介绍过苏北实验扬剧团的大概情况。1952年,张玉卿又到了上海,再次详细介绍了苏北实验扬剧团的情况,并动员华素琴参加苏北实验扬剧团。 苏北实验扬剧团,是在当时苏北行署所在地扬州,由苏北文联直接领导的民营公助的剧团。所谓民营公助,就是说剧团的性质仍然属于集体所有制,但国家给予一定数额的经济补贴,并且派出干部直接领导。当时由苏北文联的干部顾鲁竹兼任团长,还派了指导员杨少平,张玉卿仍为副团长。剧团阵容是比较整齐的,既有卞金山、徐道生等老一辈演员,又有高秀英、王秀兰、周小培、蒋剑峰、蒋剑奎、杭麟童等一批名演员,还有翟美娟、张美云等青年优秀演员。老中青三代同台,成为当时苏北地区最有实力的扬剧团。 华素琴听了张玉卿的介绍和动员,心中非常羡慕,想参加到这个行列中去。但是,她是艺宣扬剧团的台柱子,艺宣怎么会放她走呢?当她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张玉卿后,张告诉她,顾鲁竹正在上海,可以去找顾,他可以帮助想办法。 华素琴找到了顾鲁竹,并向他表明了要参加苏北实验扬剧团的想法。顾一口承担下来,给他说:“不要紧,你去好了,剧团有意见,我去做工作。”事情就这样拍了板。 接着,她积极准备离开这生她养她的上海,离开那些与她同台多年的艺友。此时她的心情既兴奋又担心,兴奋的是,她相信在那新的环境里会对她的事业有更快的发展,她要去闯一闯;担心的是,到了新的环境,会被欢迎吗?能够适应、能够习惯吗?但是,她已下定了决心,为争得更好的前途,她决定离开上海去扬州。 为了不使艺宣扬剧团的同事发觉,她在去苏北之前,仍每天演出,在下戏后,逐步地把自己的行头、头面等带回家。一九五二年十一月底的一天,她已把需要带去苏北的行李准备停当,买好了火车票,让她父母直接把行李送到火车站,在火车站等她。而她当晚还要演《梁山伯与祝英台》。一待散场,她即直接赶到火车站,悄悄地离开了上海。 当时苏北实验扬剧团正在泰州演出,华素琴连夜赶到了泰州。她的到来,受到了剧团领导和演职员的欢迎。但也有个别演员对她冷眼相看,觉得她虽是上海来的角儿,是否名副其实,有真玩艺儿,抱着怀疑态度,因此显得并不象大多数演职员那样热情。对这种情况,华素琴心中是有准备的。她自学艺满师后,在上海搭过不少戏班,跳过不少次槽,每一次都要经过人们的审视、检验。现在,她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打算通过自己的艺术争取剧团同行们的支持。 华素琴到后,剧团领导为她安排了打炮戏。第一天她演出了《北汉王》中的一折,她扮演刘瑞莲;第二天她演出了《水漫金山》;第三天她演了《断桥》。这三折戏,是她经常上演的拿手戏,唱、做、念、表,从各方面体现了她的才华。果然,她不负人们的期望,她首场演出出场前一句倒板,就赢来了满堂彩声。她的演出,征服了泰州的观众,也使剧团的同事们为之信服。开始对他怀疑的演员,也改变了态度。这样,她在这个新的环境里站稳了脚跟。 1953年初,苏南、苏北两个行政公署已合并建立了江苏省。江苏省文化局,根据形势发展的要求,解散了原来的苏南、苏北文工团,决定建立省级的话剧团及两个戏曲剧团。两个戏曲剧团要在苏南、苏北有代表性的剧种中选定。苏南选定了锡剧,苏北选了扬剧。 当时在江苏省地围内,扬剧团有数十个,较有影响的除苏北实验扬剧团外,还有以金运贵、筱荣贵、崔东升等为骨干的金星扬剧团,以十岁红、石玉芳、张玉莲、任桂香、潘喜云等为骨干的苏北联合扬剧团,南京有以张月娥、王美云、陈立样、房竹君等为骨干的南京实验扬剧团,还有以林玉兰、杨红喜等为首的联合一、二、三团等等。建立江苏省扬剧团以哪个团为基础更为妥当?为解决这个问题,进一步了解各团的情况,省文化局决定举行一次扬剧汇演。 为了准备这次汇演,苏北实验扬剧团在结束了泰州的演出后,即集中时间和力量为汇演做准备。 当时排定参加汇演的剧目有高秀英主演的《珍珠塔》中的“前楼会”;王秀兰、翟美娟、张美云等主演的现代戏《小女婿》、《王秀鸾》等。华素琴则决定把《上金山》带到南京。 在排练的同时,华素琴不断地思考。她想到省城参加汇演,不是一般的演出,看戏的有领导、有专家、有同行、有观众,还有大批新文艺工作者,一定要把戏演好,为扬剧,为苏北实验扬剧团争气。《上金山》虽是她经常上演的剧目,也得到观众的好评,但她不满足,仍觉得要进一步加工丰富,要有所提高。她过去演《上金山》,比较简单,以唱为主,当白素贞跳上小船后,即见到了法海,这样很难细致地刻划白素贞对许仙的思念以及对法海的憎恨,很难体现白素贞当时复杂的感情变化,全面表现人物刚柔并济、既温柔、善良、多情,又坚强不屈、勇于斗争的性格。于是根据原有的唱词和道自,反复琢磨,做了新的设计,一开始就将人物处于情景交融之中。 白娘娘在音乐声中徐步登场,至“九龙口”稍顿亮相。一阵风吹门铃的响声,他她振奋,两眼闪出亮光,而现喜色,意识到许仙终于回来了。于是,快步出门,左右盼望。但定睛一看,却不见许仙人影,刚刚涌上心头的喜悦,顿时化为烟云,不自主地轻声一叹,转身慢步回到房中。从白娘娘出场到慢步回到房这一段表演,没有一句唱,没有一个字的道白,但通过这一系列的动作,清楚地表现了对许仙“盼”的深情,揭示了白娘娘当时的内心活动。 接下去唱了一排〔满江红〕曲牌: 〔满江红〕曲牌旋律优美,唱腔细腻,深情而哀怒,华素琴配合以恰当的身段,饱含激情,发自内心的表述,既深刻地表现了白娘娘当时凄楚、哀怨的感情,又细致地刻划了她美丽、多情而善良的性格。 当小青回来禀告白娘娘,已向乌风大王借到兵将之后,随着人物感情的变化,戏的节奏也随之变得紧凑而强烈。同时,增加了唱腔的力度,动作也迅速而有气魄,与开始唱的〔满江红〕时的气氛,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白娘娘性格的另一侧面:刚强、勇敢,为了爱情置个人生死于度外的气概。 白娘娘改换戎装再次登场时,她已变为一个英勇的战将。她“顾不得身有孕”,为了索回官人许仙,“怀着泼天胆,冲开生死门,姐妹相依,一腔正气耀日星。”这几句〔回龙〕按〔鲜花调〕的唱,铿锵有力,结合大幅度的舞台调度和强有力的身段动作,表现了白娘娘不索回许仙,决不罢休的决心。 到了江边后,白娘娘拔下金簪,变为一艘小舟,姐妹双双登船。这里她运用了〔剪剪花〕曲牌。〔剪剪花〕是扬剧曲调中相当优美的抒情性曲调之一。这段唱,在过去演出时,没有什么动作,这次加工时,配合唱腔,华素琴运用了上舟、行船、摇橹、拨桡等一系列身段,表现小舟行如飞鸟的动作。但轻快地飞行,压不住白娘娘心中的愤恨,临近金山,不由得一阵怒气冲上心头,急忙招来水族,准备战斗。 这段戏,唱做俱很吃功,特别是边唱边舞,大幅度的舞台调度,急速的圆场,没有一定功力是很难胜任的。 到了金山寺见到法海时,小青按捺不住对法海的仇恨,一见面就欲冲上前去,白娘娘连忙用双手挡住了小青,用眼神示意小青不能鲁莽。然后轻声一叹,想用自己的真情感动法海,深深向法海礼拜。可是狠心的法海并没有被人间真情所动,反而怒斥白娘娘,“夫妻情重,已犯贪痴之罪。”这惹怒了小青,拔出双剑,欲上前与法海拼个死活。这时白娘娘,强忍愤恨,压住满腔怒火,又挡住青儿,面对法海,重重地喊出“青儿,休得无礼!”这话似对青儿所说,但实质上却是对法海的怒斥,在“无礼”两字出口的同时,华素琴把剑绶用力的向后一甩,紧紧握住剑柄,满眼怒火,接着在〔梳妆台〕大过门声中,用了一个有十五秒钟长的停顿,这时画面虽是静止的,但白娘娘心中波涛汹涌,大幅度的起伏,饱含着多少复杂的思想感情,她对许仙的爱,对法海的恨,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以及不索回许仙誓不甘休的决心,都在这个停顿之中通过她的一双眼睛,眼神放、收、瞪、眯之间表达了出来。然后慢慢放开青儿,改换笑容,再次向法海恳求放出许仙,并向他表示:“我若是对他有半点恶意,管叫我天诛地灭无收场。”这段[梳妆台〕唱腔,委婉凄楚,情深感人,体现了白娘娘善良、诚挚的品格,为把戏推向“水漫金山”做了恰当的充分的铺垫。经过与法海一场急烈的争辩后,白娘娘不得不下定决心动武了。吩咐水族:水漫金山。 这出戏只是全本《白蛇传》中的一折,其他剧种没有像扬剧这样做为单独的折子戏的。华素琴在排练加工这出戏时,根据扬剧传统,加以丰富发展,不但增加了戏的神话色彩,更重要的是从人物出发,从几个侧面刻划了白娘娘的鲜明性格,塑造了一个可爱的、生动的古代妇女形象。不但给观众以美的享受,而且深深打动了观众的心,难怪这折戏成了她以后几十年中常演不衰的保留剧目之一。 到南京参加汇演后,《上金山》受到省领导、文艺界和观众的一致好评。认为华素琴不但唱做基本功扎实,富有较强的创造能力,她的演出具有自己的特点。 1953年3月,以苏北实验扬剧团为基础,与四十余名苏南、苏北文工团员合并,正式成立了全民所有制的省级国家剧团——江苏省扬剧团。华素琴既然已成为苏北实验扬剧团的 主要演员之一,当然顺理成章地成为江苏省扬剧团的主要演员。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