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 戏校执教十二春 1974年,江苏省戏剧学校扬剧班的学生缺少教师,领导决定从省扬剧团抽调有经验的演员到戏校任教。同年10月,在华素琴48周岁之时,到省戏校担任教师,从此脱离了她从事38年的扬剧舞台生活。 戏校与剧团不同,对华素琴来说,环境是新的,任务也是新的,一切都要从头来起。虽然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形象,演出过上百出戏,但对怎样教学,她不熟悉。过去在她学戏时,是完全靠老师口授心传,而现在教学的要求不同了,老师要在事先备好课,写出教材,经过讨论通过后才能向学生教授。这些过程,不同于她创造一个角色,对她几乎是一个新的行当。于是,她先学习,向老教师学习。学习的第一步是看课,看别的老师如何教课。为了不脱掉看课的机会,她每天早晨天不亮就得起床,由于家离学校相当远,当中还要转公共汽车,在路上就要走一小时左右,急急忙忙赶上学生的早功课。由于路远,中午也不能回家,无法好好休息。晚上学生还有晚自习,老师也要在这时间里抓紧辅导。周而复始,天天如此,每日从晨五时到晚十时,十七八个小时的劳动,应该说是相当辛苦的。 对这种辛苦,华素琴并不觉得怎么样,感到压力的是当时的极“左”思潮,把教师当成“臭老九”,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在这种情况下,她看到在剧团的演员能参加会演,有得奖的机会,有名有利,而当老师不但没名又没利,还提心吊胆,生怕挨批,因而思想有些波动,想回剧团演戏。这时也有不少好心的同志为她抱不平,认为她尚在壮年,正是在艺术上成熟的时期,应多演戏才对;特别当时有一种很不正确的说法,认为在剧团没用,才去戏校当老师。这种说法,都促使她想回到剧团。但是戏校教学的需要,不可能把她放回剧团。她虽然感到委屈,甚至有气,但慢慢地也就想开了,为了要培养下一代,为了扬剧事业后继有人,自己即使做出牺牲也是值得的。靠自己做自己的思想工作,逐渐安下心来。 就这样,她在戏校工作了十二个年头。十二年中,她培养了七三届、七五届两届扬剧班的学生,直到他们毕业分到剧团。她从一字一句,一招一式教唱、教身段、然后教戏,从单个角色的教授,到全剧合成,都由她一手承揽。为了当好教师,她先当学生,学简谱,学写教材,学设计身段,然后通过其他教师的帮助,定谱、定腔、定身段、定教材。最后才向学生教授。她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在教学的道路上,不断向前迈进。 十二年来,她除教会学生们唱、念、身段等基本功外,还教授了《常青指路》、《抢伞》、《上金山》、《断桥会》、《边关审于》、《鱼水亭》、《渡口》等大小传统戏、现代戏,使学生掌握了作为扬剧演员各方面业务上的要求。 华素琴虽然脱离了扬剧舞台,但她没有脱离扬剧事业。她把自己全部艺术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下一代。她编写的《断桥会》、《上金山》等教材详细记录了教学剧目的各种要求。包括剧目的主题、人物性格分析,唱腔、伴奏音乐曲谱,身段、调度、人物感情变化的层次,以及节奏、气氛的要求,还有人物的扮相等等都有详细的说明,并附有多幅照片。 十二年中,华素琴除致力于戏曲教学,还不断被邀请参加扬剧的演出或辅导、创作活动。 1976年,扬州市扬剧团为纪念杨开慧烈士,移植排练了大型现代戏《蝶恋花》,由李开敏主演。为了排好这个戏。市扬剧团邀请华素琴帮助设计唱腔。但由于她有教学任务,无法离开南京,于是她请剧组有关人员到南京商量。当她听取了导演、演员等的意见和要求后,在教学之余,利用所有休息时间,关在又挤、又闷、又热的狭小房子里,一遍遍阅读剧本,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逐字逐句推敲唱腔,一遍一遍试唱,一遍一遍修改,直到满意后再跟演员、导演共同商量进一步修改加工,求得逐步完善。 在为“蝶恋花”设计唱腔时,她十分重视刻划人物的音乐形象,细致地体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如对剧中“喜看书信”、“古道别”、“向朝阳”三个大唱段,经过反复推敲,和乐师共同磋商,共同设计,使唱腔与剧情的需要,人物的感情相吻合。这几段唱腔,风格各异,有的对传统唱腔的格律有了突破和发展;有的吸收了兄弟剧种唱腔的长处,融合进扬剧的唱腔,形成了具有新意而又不失本剧种唱腔特色的新曲调。“喜看书信”给人以喜悦、抒情,深沉健美的感受,体现了杨开慧热情、坚强的性格和激动、喜悦的心情。 “古道别”以传统曲牌〔汉调〕为主,加入了大开口的〔十字〕和小开口的〔快板〕,悲壮深沉。整个唱段的唱腔设计,是根据内容的需要,运用基本曲调变化,结合不同腔系的曲调连接在一起,采用板眼变化的手法,推动人物关切群众疾苦的情绪层层上升,形成了音乐高潮。刻画出一位与群众血肉相连的共产党员形象,真切感人。 “向朝阳”是杨开慧就义前在牢房中的一个唱腔,也是杨开慧的重要唱段。华素琴与大家共同研究,将〔银纽丝〕、〔剪剪花〕、〔梳妆台〕、〔新数板〕、〔快板〕等曲调和板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巧妙地加以变化,同时运用转调、速度的变化、伴唱等技法,使唱腔有层次地发展。强烈的抒情性到戏剧性的变化,有着丰富的表现力。表现了杨开慧为真理而斗争,不惜牺牲生命的革命精神。同时也充分发挥了杨开慧的扮演者李开敏的演唱特长。 1983年,华素琴养病在扬州,恰逢扬州市扬剧团青年演员排演《刘金定下南唐》。演员们听说华素琴在扬州,为了把戏演好,请求她为戏定调,进行辅导。当时华素琴虽抱病在身,但得悉此事后,即满口应允,她认为青年们有困难。老一辈的演员应当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因此,她不顾自己的病痛,帮助他们定好了曲调,跟青年们谈剧本,教唱腔,做示范动作,言传身教,这使青年演员喜出望外。《刘金定下南唐》公演后,她又抱病前去看戏,然后再给青年们说戏评戏,进行现场指导,尽力使演出质量得到提高。扬州市扬剧团的同志见她抱病工作,十分劳累,心里十分过意不去。但她却满不在乎,她说“累点不要紧,一见小辈们这般钻劲、啃劲,我的病就好了三分。扬剧的希望,就在这班小辈们身上呢!” 也在1983年,扬州市扬剧团创作演出大型古装戏《血冤》。为提高演出质量,剧团邀请华素琴帮助设计唱腔,对演员进行指导。华素琴研究了剧本之后,对音乐唱腔作了精心设计,并随导演在排练场对演员进行现场指导。她根据人物性格、剧情要求和导演构思,从唱念到身段,以至感情的处理、性格的把握,耐心辅导,帮助演员塑造完美的艺术形象。使《血冤》的演出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后,此戏连续上演五百余场。参加全省戏剧汇演后,获得“百花奖”优秀剧目奖、优秀演出奖、优秀表演奖等多项大奖。华素琴也获得音乐设计奖。 1984年,正是炎热的夏日,扬州戏校学员正赶排扬剧名剧《百岁挂帅》,为了培养好这批扬剧幼苗,扬州戏校特别邀请了江苏省扬剧团原《百岁挂帅》剧组全部主要演员和导演到扬州戏校,定人定向进行教授。华素琴负责教授学演穆桂英的A、B制两个学员。她身体力行,一大早就和学员一起进入练功房,教学员练习腰腿枪把功夫。教课时,她全神贯注,一丝不苟,尽心尽意,既严格要求又循循善诱,手把手地教授。每个动作,都要亲自示范三五遍,每句唱腔,也都要示唱三五遍。每次教下来,她都是一身汗,每天早中晚三班,她每天都要洗三次澡,换三次衣服。 戏即将进入彩排的时候,正是教学的关键时刻,华素琴偏偏患了感冒,头痛发烧,浑身无力,难以支撑。大家劝她休息,可她想到彩排在即,想到学员们急切盼望的心情,她顾不上休息一个小时,仍抱病坚持教戏,保证了扬州戏校《百岁挂帅》及时彩排。 1985年隆冬,为集资办好扬州戏校,培养扬剧接班人,江苏省扬剧界老中青年著名演员联合义演。华素琴当然义不容辞,也参加了这次义演。最后一个点在江都宜陵镇。当时气温降到零下8度,剧场后台又没有任何御寒设备,外面北风吼叫,室内滴水成冰。由于频受风寒;华素琴已咳嗽多日。那日她上演《断桥会》,人们穿着棉衣还冻得发抖,更何况单衣薄裳登台演出。大家见她身体不好,劝她不要脱绒衣绒裤,可以稍微保暖一些。可她却只笑笑说;“艺术,是一种美,穿着绒衣绒裤上台,身上鼓鼓囊囊的,成了什么样子!”结果,她仍是只穿了单薄的衣服上装登台,坚持演出。 宜陵演出结束后,回到扬州,适逢扬剧青年大奖赛揭晓,为之进行祝贺演出。当时,华素琴咳嗽加剧,讲话都感困难,为了保证演出,她在上台不久,吃了两颗药片,强抑咳嗽,坚持完成了任务,给青年一辈演员树立了好榜样。 此外,在这十二年中,华素琴近三次应邀请赴上海演出。为了扬剧事业,为了观众,也为了扩大省扬剧团的影响,每次她都乐于前往。演出时,不管是演折子戏还是清唱,她都认真对待,不负观众的期望。在上海演出期间,她还受上海扬剧联谊会邀请,与上海扬剧界同行、票友同台演出,共同探讨扬剧的发展等。 总之,在省戏校这十二年中,她除了完成了教学任务,培养了两届扬剧学员外,还不断参加扬剧界的各种活动,继续进行艺术创作和辅导工作,为她所热爱的事业默默奉献着。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