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春来从事扬剧艺术半个世纪,是扬剧前期著名的“三个半小花脸”之一。他幼年从叔父鲍荣贵(当时花鼓班的著名歌手)学戏,打下了扬州清曲的底子,随着班子四处演唱。由于他勤奋好学,不仅具有扎实的唱功,而且舞蹈身段灵巧,表演真挚不俗,富于生活气息,因而受到扬州广大观众的喜爱,逐渐有了名气。 鲍春来也是扬剧前身之一的花鼓戏最早进入大城市舞台演出的演员之一。1921年,年仅18岁的鲍春来与万锦华、江德余等人应邀到了上海,在大世界登台演出,从此正式开始了他的舞台生活。在花鼓戏的发展中,他专门饰演小花脸,《小尼姑下山》、《打花鼓》、《魏大蒜》等戏是他的拿手剧目。自到上海的20多年中,他辗转在沪宁线上和苏北各地演出。形同乞讨的演员生涯,使他得不到起码的温饱,日伪时期遭遇更加凄惨,流落街头,被迫到芜湖等地撂街(艺人又叫“放羊子”),即街头卖唱。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对于扬剧艺术事业的认真追求和精彩表演,仍得到观众的喜爱,因而享有盛名。
1952年,鲍春来从上海来到南京,不久又参加了南京市实验扬剧团。当时,他已经是50多岁的人了。剧团领导十分注意对老艺人的照顾,尽量不安排他参加演出活动。但是,鲍春来怀着翻身的喜悦,淋浴着党的阳光,以火样的热情在扬剧艺术的田野上更加勤奋地耕耘、播种……,特别是他那孜孜不倦地挖掘、整理传统剧目的感人精神,至今仍令人敬佩。冬天,他在煤炉上煮一壶龙井珠兰茶;夏季,他摇一把破得象济公手里的扇子,不停地思考着、记忆着、书写着。就这样度过他无数不眠之夜……,他先后记录了60多个幕表戏及其中10多个戏的全部文字。有的戏经过与人合作整理,已成为常演剧目;有的戏由出版社出版了单行本,如《打面缸》、《打花鼓》、《算命》等。经过整理的扬剧《算命》一剧,三十年来历演不衰。它不仅是省内专业扬剧团经常上演剧目之一,也是业余剧团喜爱的一出戏。这出戏近年来已流传在安徽、上海,深受观众喜爱。这一切,对鲍春来这样一个文化水平低的老艺人来说,是多么不容易啊!
1957年,他以满腔的热情参加了南京市戏曲会演。其间他演出了扬剧传统剧目《王道士拿妖》。这是一出唱、做很重的戏,曲调繁多,节奏多变。那时他虽年近花甲,但唱腔运用自如,表演朴实。把剧中人王道士从装腔做势到惊恐万状的神态刻划得非常细致、层次分明,不时引起观众的笑声。他的演出受到大会的表扬。
从1958年秋开始,他被调到南京市戏曲学校从事教学工作,60年又调到江苏省戏曲学校任教,直至他去世。
老艺人鲍春来的一生,热爱扬剧事业,工作勤恳、生活简朴、待人忠厚、处事谦虚。如他提供的剧目,从不计较整理后的署名,也不争报酬的多少,而总是说:“整理我没有出力,不署名吧。”
(原载1987年出版之内刊《南京戏曲资料汇编》第一辑,作者:张震群、张国基)
后期整理:半山居士
(责任编辑:水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