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腾蛟生长在小曲之乡扬州,自幼爱好音乐,也读过几年私塾,后因家贫而缀学。但他在一些曲友的帮助下,仍然坚持刻苦自学。江腾蛟不仅笛子吹的功深艺精,而且吹、弹、拉、唱皆通。长大后,为了谋生,找到一个当巡警的差事。他这个巡警与众不同,身上没有警棍,却天天带着一根笛子,夜晚巡逻多走小巷,在路灯下便吹起笛子来。他就是这样坚持不懈的努力钻研,技艺猛进,后来就毅然弃职从艺了。 二十年代初,江腾蛟应邀随花鼓戏首批演员到上海演出。花鼓戏的伴奏,一直是只用小锣小鼓,显得比较单调,不能适应大城市观众的要求。江腾蛟吸收曲友在杭州演出的经验,带头采用扬州小调的琵琶、胡琴等丝竹乐器为花鼓戏伴奏。而后,他又和演员们一起,把《小尼姑下山》、《小寡妇上坟》、《活捉》、《拿妖》等小曲节目搬上舞台。这样,不仅使演出剧目多了,同时也把小曲曲调如[梳妆台、[滚板、[数板、[补缸、[剪剪花、[哭小郎等吸收进来,大大地丰富了花鼓戏的唱腔。
1924年,扬剧开始有了女演员,给伴奏带来了新问题。扬剧本来就是男演员演出,只用一把调拉奏,不能适应女演员的唱。江腾蛟拉的一手好胡琴,他采用改弦换调的方法,解决了当时男、女不同声区的伴奏问题,这种方法至今仍经常用于扬剧舞台。
江腾蛟还培养了一批演员,特别是女演员。他是扬剧第一个女科班新新社的主要老师,著名演员金运贵是他的开门弟子,关门弟子是王美云。到底受教于江腾蛟的演员有多少,真难以说全,小金楼、石玉红、王秀兰、高秀英、顾玉君等女演员,著名男演员石玉芳等,都经过他培育过。
1951年“五一”节,南京举行了盛大的游行。在下关向新街口行进的队伍中,有一支人数不多的民乐队,边走边奏。那欢快、健康的乐曲,吸引着马路两旁的群众。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乐队中一位执笛子的乐手,他年近花甲,步履矫健,笛声吹得花彩嘹亮,更使人们感到新奇的是,他不时用鼻子吹奏出美妙的旋律。在整个游行过程中,他的笛声从不间断,人们对他吹奏的功力和高超技艺赞叹不已。他就是扬剧早期知名乐师——江腾蛟。
不幸的是,这位对扬剧艺术发展作出过很大贡献的乐师,在1951年的秋天得了伤寒病,经医治无效,死于南京夫子庙红运楼剧场,年仅59岁。
(原文载1987年出版之内刊《南京戏曲资料汇编》第一辑,作者:一粟)
后期整理:半山居士
(责任编辑:水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