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三百多种地方戏,每个剧种都有各自的代表人物。这些人物以博采百家之长的宏大气魄、开辟一代新风的创造精神,集中代表了本剧种的艺术水平。高秀英,就是当代扬剧表演艺术的一位代表人物。
高秀英,原姓居,1913年10月23日出生于邗江县酒甸镇谈家庄一个农民家庭。她十二岁学习扬剧旦角艺术,不久在上海“神仙世界”剧场登台演出,嗣后长期辗转演出于上海、江苏、安徽等地。她成功地创造出了以【推字大陆板】为代表性唱腔的高派表演艺术,为扬剧艺术宝库增添了一笔珍贵的财富。
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高秀英就誉满江淮,她在扬剧艺术的天地里,已整整耕耘和攀登了六十个春秋(1925-1985)。这漫长的粉墨生涯大约分三个时期:1925年至1933年——饥饿时期;1934年至1949年——创造时期;1950年至1985年——黄金时期。
高秀英的艺术道路是怎样走过来的?它能给予人们什么启迪呢?森林里找不到两片一样的树叶。人们走过的路总是不相同的。有些艺术家走上艺术道路,是因为他们出生在艺术的家庭里。有些艺术家走上艺术道路,是由于生活所迫或某种偶然的机遇。高秀英走上扬剧艺术的道路,却是因为——饥饿!
高秀英的父亲居长根、母亲罗氏,都没有一寸土地的赤贫农民。生活的艰辛,使居长根过早去世。为谋生计,罗氏不得不携带年幼的女儿离乡背井来到上海,将她送到为世人所看不起的戏子队伍里去。因为饥饿的驱使,高秀英才走上了扬剧艺术道路。这决定了她开始学艺的态度,一方面是被动的,另一方面又是异常艰苦的。
高秀英最初艺名叫筱秀英,学艺的地方是一个名叫永乐社的扬剧科班。永乐社的教育方法原始而严酷,艺术教育往往和皮肉教育同时并举,学习不用心或不能忍受这种严格教育的就只好离去,留下的则大都是聪明伶俐并且刻苦顽强的学生。高秀英便是其中的一个。但她除有一副天生响亮的好嗓子外,在其他天赋方面似乎并不比别人强多少。进永乐社之前,她对戏曲一无所知,也毫无兴趣,仅仅为了摆脱饥饿,她才强迫自己在很短时间内学会了“撞肩”、“跌怀”、“背纤”、“跨马”等扬剧基本表演技能,还学会了表演《打花鼓》、《探亲家》、《小寡妇上坟》、《小尼姑下山》等流行剧目。在高秀英学习了三个月之后,永乐社就解散了,饥饿又重新煎熬着她。这时,假如有别的谋生道路可走,高秀英也许就会去终身从事别的职业,而永远不会成为一位扬剧表演艺术家。恰巧,原永乐社的几位老师谢义才、范春奎、王如松等准备搭班唱戏,他们觉得高秀英还机灵、扎实,就叫她参加了新搭的班子。于是,完全由于偶然的机遇,高秀英永远登上了扬剧的舞台。
作为一个艺术家,踏上艺术道路的最初契机可以是各种各样的,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当他(她)一旦跨上艺术道路之后,就应该:(一)真诚地热爱艺术,把它当成自己的第一生命,而不是把它当做仅仅是谋取衣食的职业;(二)尽早地确立远大目标,哪怕自己还只是一个刚刚咿呀学语和踉跄学步的艺徒,——高秀英很快做到了这两点。
首先是热爱扬剧。扬剧是扬州地方戏,在清代中叶已很发达。但由于后来扬州经济萧条,因此,扬剧在民初的复兴,实际是在远离故土的上海完成的。经济繁荣的上海,吸引着各地戏曲竟相前往演出,而扬剧是其中最有影响的剧种。它不仅在一般市民中拥有大量观众,在知识分子中也有一定影响。作家曹聚仁先生在《我与我的世界》中说,他在民初的上海培养起来的看戏兴趣,是“由京韵大鼓而梆子腔,而苏滩,而本滩,而扬州戏,而绍兴戏”的。早在二十年代,史学家顾颉刚先生在《孟姜女故事研究集》中就指出:“四明文戏、代装滩簧、改良申曲、扬州小戏,都是上海游艺场中最能代表各地方的民众艺术的东西。”扬剧是我国戏剧故都扬州的戏曲艺术,也是高秀英家乡的戏曲艺术。虽然生活逼迫高秀英离乡背井,但是她没有忘记故乡;而一旦在异地听到乡音,也不能不激起她内心的波澜。况且,扬剧艺术已经使备受饥寒的高秀英有了一个差可温饱的生活保证。对于这既能寄托故土情思,又能供给衣食温饱的扬剧,高秀英岂但需要它,而且很快热爱上了它。这种“热爱”,尽管还不是出于对艺术的自觉的献身,但在高秀英的艺术道路上却是个重要的新起点。由于这种“热爱”,使得高秀英把自己所从事的扬剧艺术从单纯的谋生手段,升华到了比较纯净的精神的境界。这正是高秀英能够成为艺术家的原因之一。
其次是有远大抱负。高秀英开始在剧中只是担任没有台词、没有唱段的跑龙套的无名角色。随着演出实践的增多、潜心细致的观察,高秀英在艺术上长进很快。大约十四岁时,她已扮上比龙套略高一筹的丫头旦了。丫头旦比龙套重要不了多少,但高秀英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她能够从这微不足道的进步中,发现自己的锦绣前程。她后来在《苦辣酸甜七十年》一文中回忆说:“虽然是个丫头旦,已使我十分兴奋,因为我似乎朦朦胧胧地意识到,只要自己肯下苦功夫,从丫头旦到唱主角之间,并没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从此,我就更加细心地观看老前辈的演出,偷偷地学,等待和盼望着时机,为求得自己的艺术发展暗暗地做着准备。”有没有抱负是大不一样的。与高秀英同时学艺的并非一人,何以高秀英成为出类拔萃的艺术家呢?高秀英刚刚扮上丫头旦,就为“唱主角”暗暗地做准备了,这是高秀英能够成为艺术家的另一个原因。
(责任编辑:水易) |